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文|武品文史

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公元1894年7月24日,是一個風和日麗海內晏和的日子,因為再過幾天就是大清朝光緒皇帝的壽辰。此時整個北京城,都為了皇帝能過上一個富麗堂皇的壽辰而努力,儼然是一副忙碌而又喜慶的景象。

然而,此時千里之外的日本海軍基地上,另一番忙碌的景象也在悄然的進行。

在一番匆忙而有序的準備之後,海軍基地聯合艦隊的所有軍艦戰船傾巢而出,消失在夜幕之中。

日本軍艦所要開拔的目的地是中國的黃海,而接下來將要發生的,就是震驚中外的“甲午戰爭”。

日本為何要發動這場戰爭?這其中到底經過了多久的謀劃?又是怎麼讓清政府一步步掉進設定好的陷阱中?

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陰謀

想要知道答案,就要把時間線撥回到1884年。

這一年是日本計劃發動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日本雖然多次企圖使用武力或者外交政策侵略中國,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但1884年在朝鮮發生的一場事變,讓日本找到了契機。

當時朝鮮分為兩個政治派系。

其中閔妃集團的“事大黨”為親華派。

另一派則是朝鮮國內尋求變革的“開化黨”,也就是親日派。

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此時的大清王朝對外正在進行“中法戰爭”,對內慈禧發動政變對軍機處進行大肅清,換上了外強中乾的奕譞掌控軍機大權。

一直在暗中窺視的日本,怎能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時機,於是馬上操控朝鮮國內的開化黨發動政變。

開化黨在經過精密的計劃之後,選擇在朝鮮開設郵政局的慶功宴會上動手,並殺死多位朝鮮親華派大員,並謊稱是清兵作亂,隨後入宮劫持了國王。

日本以入宮保衛為由趁機出兵,並聯合開化黨建立新的政權,宣佈脫離和中國的朝貢宗藩關係。這次事變就是朝鮮近代歷史上著名的“甲申事變”。

這突如起來的一切,瞬間讓駐紮在朝鮮的清軍頭腦發矇,不知道該如何應付。

千鈞一髮之際,名不見經傳的袁世凱果斷出兵進入王宮,隨後驅逐日軍,斬殺開化黨並救出了國王,甲申事變也在袁世凱的果斷出擊之中宣告結束。

難道日本苦心經營的陰謀又一次擱淺?

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天津會議專條》

“甲申事變”的實際行動雖然失敗,但是日本沒有死心,又在外交上有所行動。

1885年年初,日本派出大使前往中國天津談判朝鮮問題,以求尋找新的契機。

在談判中,日方為了避免類似“甲申事變”的事件,於是提出了一個非常“合理”的要求:

“將來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而愚昧無知的清政府居然答應了這個提議,也正是這條提議,為後來日本挑起“甲午戰爭”埋下了種子。

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禍事再起

1894年,朝鮮東學黨在日本的暗中操控下爆發了起義,朝鮮軍隊一觸即潰,無奈之下請求宗主國出兵解圍,而日本駐朝臨時公使杉村則明確表示“贊同”清廷出兵平亂。

這種一反常態的“熱情”似乎過了頭,而這種鼓動清廷平亂的用意到底為何?

其實這是日本想把清朝拖入戰爭的一個陰謀,目的就是緩和以及轉嫁國內持續了4年之久的經濟危機。

此時只要清朝出兵朝鮮,那麼根據《天津會議專條》所規定,日本也有權出兵干預朝鮮叛亂,這種後發之人的陰謀著實讓人防不勝防。

而大清朝對此卻毫不知情,在朝鮮的請求以及日本的“支持”下,清廷最終決定派兵鎮壓,先後派出兩艘戰艦以及淮軍1500人前往朝鮮協助平亂。

這讓陰謀得逞的日本人暗自竊喜,隨即馬上組織名為“大本營”的作戰指揮中心

。並指揮一支7000多人的混成旅登陸朝鮮仁川,而這一天就是文章開頭所講述的1894年7月24日。

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三條作戰計劃

日本雖然表面“支持”清軍平亂,但此時的“大本營”指揮部,也清晰的計劃出了三條作戰計劃。

1,如果海戰獲勝則直接控制制海權,並登陸清朝本土,之後尋找機會和清軍決戰。

2,如果海戰陷入膠著,日軍則指揮陸軍精英部隊趁機佔領朝鮮全境。

3,如果海戰戰敗,則馬上把海軍和陸軍撤回日本本土,並對追擊的清軍加以防禦,盡最大努力保存自己的軍事實力。

通過這三條作戰計劃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中日雙方角力的重點就是在中國黃海上的這次海戰,說的明白一點就是誰得到制海權,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那麼清朝的北洋水師究竟有多厲害,能讓不可一世的日本海軍都要為自己留條後路呢?

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北洋水師-定遠艦

定遠艦是清王朝眾多鐵甲戰艦中的旗艦,在當時被稱之為“亞洲第一鉅艦”。清廷上至老佛爺,下至普通百姓都知道它的威名。

而讓日本人感到害怕的不是它的巨大,而是它擁有著德國、法國和英國的混血血統。

說它有法國血統,那是因為它有4門重31.5噸,口徑達到305mm的德國克虜伯後膛炮,此外還有150mm的副炮兩門。這樣的重炮,是當時世界上任何敵對戰艦的噩夢。

說它有法國血統,因為它的艦身是按照德國著名戰艦“薩克森”號來建造,這種艦體堅固奈用,能夠很好的保護戰艦不受重大損傷。

而英國血統,是因為它的炮臺是完全效仿英國著名的“弗萊息白”號的對角佈局來設定,因此

它的炮擊扇面更廣,特別是正面的火力尤為猛烈。

大清國有了這樣的戰艦,自然是馳騁疆海,毫無憂慮。因此定遠軍艦曾代表北洋水師出使日本,以展示大清帝國的雄風。

而定遠艦那威猛凜凜的風姿著實讓日本人感到驚歎和羨慕,亦又感到嫉妒和憤恨。

一種一定要打敗這艘鉅艦的夢想油然而生,深深地埋在日本海軍軍人的心中。

“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海軍正是帶著這樣的恐懼和憤恨開進了中國黃海,誓要和它一較高下。

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甲午悲歌背後的深思

隨著黃海海面那轟轟巨響慢慢的消失,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滅。

日本完成了自己征服定遠艦夢想的同時,也捅破了大清帝國的最後的“遮羞布”。

看似強大的北洋水師,曾一度讓日本海軍懼怕。但日本可以把這種懼怕轉換為動力,一種想要征服的動力。

而我們的大清帝國,卻因為有了堅船利炮而變的安逸自得。太后老佛爺也不惜挪用建設海軍所用的700多萬兩白銀,去修建供自己晚年居住的頤和園。

要知道購買定遠艦也不過才140萬兩白銀。

700萬兩白銀,足足可以購買5艘定遠艦那樣的超級戰艦。

700萬兩白銀,也可以讓海軍的裝備全部換新還綽綽有餘。

700萬兩白銀,還可以購買數艘新式快艦以及更換速射炮。

就像日本的“吉野”戰艦,它的速度達到了22節,且裝備了4們速射炮。

當北洋水師遇到它的時候,就好像自己拿著手槍騎著自行車,去和手拿機槍開著摩托車的敵人去對抗,哪有不敗的道理。

甲午戰爭,日本策劃了三條作戰方案,是哪三條?都發揮什麼作用?

總結

讓我們回到日軍戰前所計劃的三條方案。

這三條方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不僅是現代化作戰手段的完美體現,也是對大清帝國北洋水師尊重的一種體現。

在尊重對手的前提下,對於戰勝、戰和以及戰敗都做足了充分的準備。

拋開侵略的本質意義不談,這三條作戰方案給日軍各部提供的作戰方向,讓士兵的心中有了安排。

最重要的,是讓大清王朝認清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