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撞沉吉野名留青史,三百勇士重創日軍卻無人問津,可嘆

中日甲午戰爭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之戰,大清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但再悲慘的戰爭中也有它悲壯的亮點在閃光,這是中國人不屈不撓的堅韌使然。

如鄧世昌,在甲午黃海大東溝海戰中,最後的時刻,懷著“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爾”的英雄氣概,帶領“致遠”全艦官兵全速撞向日本主艦“吉野”,以身殉國。他的大無畏,即使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依舊震懾著四處燒殺搶掠的日本人,不敢妄動鄧氏宗祠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事實上,甲午戰爭時,日本人認識到中國軍人也有風采,不僅僅是通過這一場海戰,陸戰也有讓日軍心驚膽戰而難以忘懷的場面。

甲午戰爭,撞沉吉野名留青史,三百勇士重創日軍卻無人問津,可嘆

將相不和

大東溝海戰失利,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不再受清政府信任,退守威海衛後,他的權利只限於管理守衛徐公島的北洋水師,由另一個人陸軍統領戴宗騫守衛的南、北幫炮臺的陸軍不歸他管理,而且兩人對如何防衛威海衛意見大相徑庭。

丁汝昌建議依託南北幫炮臺群和防禦陣地死守,而且南幫炮臺群裡的龍廟嘴炮臺位置前突,距離徐公島距離又最近,如果被日軍佔領,對徐公島的北洋水師威脅太大,最好提前炸燬這個隱患。

戴宗騫是文人出身的武將,熟知兵法,大清水師一路潰敗,他認為不是日軍多麼厲害,是以前的將領太無能,他骨子裡是不拿日軍當蔥蘸醬的。他斷定日軍會從南邊進犯,所以放棄守衛北幫炮臺群,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到南幫炮臺群,主動出擊,要和日軍在野外戰場上面對面的較量一場。

臨大敵,清軍內部不能同氣連枝,卻各自為戰,大清水師的結局早已註定。旅順大屠殺的始作俑者,善長大兵團作戰的大敵大山岩氣勢洶洶的來了。

甲午戰爭,撞沉吉野名留青史,三百勇士重創日軍卻無人問津,可嘆

晚清版的地雷戰鬧了個笑話

在大山岩眼裡,清軍簡直不堪一擊,根本阻擋不住日軍前進的腳步。他命令閃電拿下南幫炮臺群,而南幫炮臺群的關鍵點就是摩天嶺炮臺。

摩天嶺位於南幫炮臺群最後方位置,是整個威海衛防線上的制高點,如果佔領摩天嶺,日軍就可以在摩天嶺上居高臨下,像打靶子一樣逐個擊破剩餘的南幫陸路炮臺,然後打擊徐公島的北洋水師。

日軍的行營炮首先向清軍陣地開火,陸路部隊在炮火掩護下兵分三路進逼摩天嶺。

摩天嶺是南幫陸路炮臺群中的制高點,炮臺周圍有一圈用土夯成的圍牆,每隔一段距離留一垛口,用以供火炮對外射擊,但炮臺配備的火炮威力卻極為弱小,單單靠它根本無法阻擋撲上來的日軍。

為此,戴宗騫在炮臺前沿配置有一定的火力,同時設置了逐層防禦,在炮臺的胸牆外搭設密密麻麻的鹿寨,在鹿寨外圍,埋設高密度的地雷陣,並在最前方挖掘了道道壕溝,壕溝內放置釘板,釘板上鋪放薄薄的土層做掩蓋。

可以說,戴宗騫是搜腸刮肚,把現代的地雷戰和冷兵器時代的防禦工事相結合,陽招、陰招一起招呼,就為了給日軍,給大山岩上一課。

成群結隊的日軍逼近摩天嶺,很快,壕溝內就想起了漫山遍野的哀叫聲,日軍進攻的節奏慢了下來。

還有驚喜。跨過壕溝的日軍進入地雷陣後,接二連三的爆炸聲響徹整個山谷,日軍也隨之消失在翻騰的煙霧中。

煙霧散盡後,戰場竟然出現了短暫的寂靜,清軍愣住了,日軍也愣住了。很快日軍發現自己只是裸露在外面的皮膚擦破點皮,根本沒受到大的傷害,又挾卷著惡狠狠的殺氣繼續衝鋒。為什麼地雷陣聲勢震天,日軍竟毫髮無損呢?

按照今天的理解,地雷裡面是炸藥,人踩上去就能炸死一片人,然而清朝時的地雷跟現在的地雷還真是不一樣。

那時的地雷本身爆炸了是不能傷人的,它裡面只裝有少量的黑火藥,威力極弱,比現在的麻雷子,二踢腳強不了太多,使用時需要在地雷上面埋上薄薄一層土,在薄土上覆蓋碎石,利用地雷爆炸把碎石崩開後擊傷敵人。

旅順大屠殺進行時,西太后慈禧正忙著吃她60歲的生日蛋糕,這樣一個人會把多少錢用於強化軍事實力上,可想而知。1413年,明朝初年,劉基、焦玉所著的《火龍經》裡記載了採用機械發火裝置的真正意義上的地雷。而戴宗騫為日軍準備的地雷陣盛宴用的就是這種殺傷力極低的地雷,儘管他特意增加了這種低級地雷的密度,但實際效果這麼差是他戰前沒有想到的。

甲午戰爭,撞沉吉野名留青史,三百勇士重創日軍卻無人問津,可嘆

三百勇士,唱響了染血的戰歌

地雷戰成為了笑料。面對即將登上摩天嶺炮臺的日軍,戴宗騫只能寄希望於炮臺的胸牆外搭設的密密麻麻的鹿寨,就是把樹木的乾枝交叉放置,用來阻止敵人的步兵,因形狀像鹿角得名。

面對這種最原始的防禦工事,日軍一上來確實沒摸著頭腦,只能放慢進攻的步伐。但放慢不等於停止,大山岩想到了解決的辦法,他命令自己的工兵小隊冒著炮火徒手去解除這些障礙,最終,這隻工兵小隊僅以傷亡15人的代價就打開了鹿寨缺口。

撕開裂口,日軍大量湧入,武器落後的清軍抵擋不住,紛紛潰逃,日軍拿下了摩天嶺炮臺。彼時,少將大四安純站在摩天嶺高處歡呼,突然,一枚炮彈從徐公島方向射來,大四安純榮幸的成了甲午戰爭中清軍擊斃的日軍最高階的將領。得到消息的大山岩大吃一驚,沒想到劉公島的北洋水師炮彈發射得如此之準。大山岩突然明白,戴宗騫並不可怕,最難纏的對手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

甲午戰爭,撞沉吉野名留青史,三百勇士重創日軍卻無人問津,可嘆

時不我待,大山岩命令加緊拿下其他炮臺,以完成與從水路進攻的伊東佑亨對北洋水師的合圍。而距離徐公島最近的龍廟嘴炮臺就成了首要目標。制高點摩天嶺失守,日軍居高臨下,秋風掃落葉般,南幫炮臺群其他炮臺一個個被日軍佔領,見此情形,龍廟嘴守軍放棄抵抗,日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這座炮臺。

登上炮臺的都是日軍步兵,他們不會發射清軍的炮彈,於是便逼迫四名投降的清兵向北洋艦隊發射炮彈。一顆顆炮彈迸發而出,定遠艦的炮臺率先中彈。丁汝昌知道,戴宗騫的表演結束了,接下來該他上場了。如果真的讓大山岩和伊東佑亨對自己的合圍成功,他成為第二個戴宗騫,只是時間問題。

沒辦法,只能出殺手鐧了。在丁汝昌的艦隊裡,有三百人,他們像憲兵一樣,表面上只是維持艦艇上的秩序,但實際上,他們是秘密接受過嚴格的近代化軍事訓練的海上特戰隊,他們統一裝配有當時最先進的毛瑟步槍,無論單兵作戰能力還是組隊配合能力,都極其出色。對於丁汝昌來說,他們既是特種部隊,也是死士。丁汝昌交給他們的任務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炸掉南幫炮臺群,尤其是龍廟嘴,他不能讓他的北洋水師成為大山岩練兵的活靶子。

三百死士秘密潛上龍廟嘴沙灘,他們距離成功如此的近。在日軍的眼裡,清軍弱的掉渣,他們的突然出現一開始絲毫沒引起日軍的重視。直到戰鬥打響,日軍一個一個的,一批一批的倒地,這三百個人像幽靈,像生命收割機一樣,日軍才發覺這些清軍與他們印象中的清軍完全不一樣。訓練有素的日軍,集結重兵,在這三百個清軍將要攻上龍廟嘴時,又把他們打回了沙灘上。沒有掩護,沒有退路,寡不敵眾下,這三百個清軍毅然赴死,唱響了一段染血的戰歌。

爹媽都給起了名兒了,怎麼就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呢?

甲午戰爭,撞沉吉野名留青史,三百勇士重創日軍卻無人問津,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