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的季節-莜麵

吃貨的季節-莜麵


​我不在享受美食

就是在去拍攝美食的路上

——美食“記錄者”

作者 | 門徒烏日勒

來源 | 文化廣記

要領略製作莜麵的原始工藝,

必須回到最接近自然的地方。盛夏,雨水充沛,內蒙古進入最溼潤的季節,爺爺壘好了土灶,搭上炒鍋,這是製作莜麵的工具。


吃貨的季節-莜麵

吃貨的季節-莜麵


製作莜麵的主料,是莜麥碾成的粉,當莜麥收割下來,拉到場上脫粒,脫下來的籽粒自然是生的,不能吃。這就是“一生”。要將莜麥磨成粉,須先將麥粒炒熟。支一口大鐵鍋,將脫好的莜麥倒入鍋內,下架文火,用鍋鏟徐徐翻動。等到莜麥粒炒到黃熟微焦,飄出香味,這就成了“一熟”。


你準備好了嗎?


吃貨的季節-莜麵


NO.1

empha-sis


烏蘭察布,地處陰山南廘,古老的風俗,頑強地留存,今天是爺爺的生日,向春一家已經忙乎了好幾宿,水燒開,將炒熟的莜麥粒磨成面,這就又成了生的了這就是“二生”。

莜麵粉從外觀上看,除了顏色略暗外,和普通小麥磨成的麵粉沒什麼大區別。 當地老鄉家習慣用木製的面櫃貯藏麵粉。這種面櫃外漆大紅漆,放在屋子裡十分搶眼。

北方人家陳設簡單,屋裡一大半是炕,所以面櫃就是最主要的傢俱,家境的好壞,從面櫃的大小和光鮮程度一眼可看出。

莜麵粉在吃的時候,要先和成面,而最特別的是,和麵得用開水(當地人叫滾水)。舀適量的莜麵粉在面盆裡,兌上一半的滾水,就可以和麵了。由於是開水和麵,所以這就成了“二熟”。和好的面,要趁熱製成莜麵製品上籠屜去蒸。

莜麵製品形式多種多樣,最省力偷懶的,是用一個木製的壓榨機,將麵糰擠壓成許多條麵條,

這叫做“壓餄餎”;講究傳統一點的,用手將莜麵團在案板上搓成細細的麵條,稱之為“莜麵魚魚”。這種魚魚,一般人一次只能用手搓一根,而最能幹的主婦能兩手同時操作,且一手能搓兩三根魚魚。最常見的製作方法是做“莜麵窩窩”:捏一小團莜麵,在一塊巴掌大,象搓衣板那樣斜擱著的上釉陶板上用右手這麼一推,左手拈起一揭,掀起一片薄薄的莜麵片,然後就勢在手指上繞成筒狀,豎著立在籠屜的紗布上。許許多多這樣的圓筒一個挨一個立在一起,就形成狀似蜂窩的莜麵窩窩了。

吃貨的季節-莜麵

吃貨的季節-莜麵


吃貨的季節-莜麵


NO.2


empha-sis


不管是餄餎,魚魚還是窩窩,又成了生的了(三生)。莜麵的快速成形,蒸汽彌散,空氣中浸潤著樸素的甜香,那是穀物特有的氣息,火力至關重要,接下來就是添水加柴,燒火猛蒸。有60多年經驗的奶奶手藝最棒,火候全靠她拿捏。剛出鍋的莜麵又勁道又香這自然成了(三熟),徹底放涼,就會慢慢變韌。

吃貨的季節-莜麵

吃貨的季節-莜麵


吃貨的季節-莜麵


NO.3


empha-sis

今天,從三生三熟,到家常小菜,莜麵幾乎可以包裹一切,並且多寡隨意,但對地道的內蒙人來說,最適合用燴菜和涼湯來調著吃,涼湯裡還要加些蔥花和芫荽,內蒙人最看重質地和口感,莜麵入口回甘,但對人的食量是一個挑戰。當地人有種說法莜麵吃個半飽,喝點開水正好。

吃貨的季節-莜麵

吃貨的季節-莜麵


從漢武帝攻打匈奴,衛青在河套地區播下的第一顆種子。和名叫“袁煥”得到製作方法和莜麵的各種吃法的靜樂人。從此莜麵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後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故將窩窩改稱為“栲栳栳”。


吃貨的季節-莜麵


NO.4


empha-sis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袁煥的子子孫孫為躲避戰爭一大部分遷徙到了大同的天鎮,隨後又遷到了張家口的張北縣,日久這種民間美食傳遍了山西、陝西、內蒙、河北等地,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現如今袁煥的第二十二代傳人袁博已定居在張北縣二泉井村,還保存著“莜麥”傳統的加工,製作方法。是屬於全人類的“民間文化”。來自唐朝的“味道”。


吃貨的季節-莜麵

莜麵的演化一路精彩,延綿在內蒙古由東北到西北8000裡邊防線,內蒙古最北的呼倫貝爾到西北的阿拉善,從張北到山西。墜碾提拉。從形態到內容,從神到形,莜麵的變化千姿百態,這看似食物們的旅行,追根溯源,其演變終究離不開人類的流動和遷徙。

作者簡介:文化廣記,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裡有你想看的一切,每週陪你,一路讀行。授權請聯繫文化廣記(ID:whgj9000)*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