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糖洋糕 老闆娘不怕祕方公開

三色糖洋糕 老闆娘不怕秘方公開


三色糖洋糕 老闆娘不怕秘方公開

【美食名片】

糖洋糕原是農曆七月半時吃的,後演變成了永康特色小吃。

與許多熱吃的糕點不同,糖洋糕因由米漿製成,若出籠熱食,會因為糕體不夠凝凍而黏糯沾牙,風味不顯。但一經放涼,精妙立現。不僅味道清新甘甜,觸感溫潤如玉,入口更有一種似內酯豆腐般的滑嫩,再多一重 Q 彈軟糯。加上唇齒間瀰漫的米漿混合絲瓜葉的奇妙香味,一吃便讓味道印在心裡,難以忘記。


三色糖洋糕 老闆娘不怕秘方公開

【背後故事】

地道風味背後是兒時記憶

胡芳是村子裡出了名的糖洋製作能手,她家做的糖洋糕,不僅在永城本地有著一批嘴尖的老饕食客。連東陽、義烏都有粉絲。

胡芳說自家的糖洋糕是老母親傳承下來的。在那個年代,為了維持生計,母親將原本只在7月半吃的糖洋糕作了些改良進行售賣。

母親總是深夜瀝米、調和米漿,將糕點蒸熟,凌晨出門挑著扁擔,走街串巷吆喝叫賣,日復一日的維持著整個家。

胡芳說,做糖洋糕辛苦在於其步驟看似簡單,但是繁瑣,光是瀝米,就需要花費很多精力。但是,她會一直堅持做下去。不僅是對一種美食文化的傳承,更是對母親吃苦耐勞精神的一種承接。她說,她希望以後她自己的孩子吃糖洋糕的時候會想起美好生活背後是父母的辛勞付出。

三色糖洋糕 老闆娘不怕秘方公開

用石磨磨米漿,味道更正宗

【製作工序】

層層分明靠火候

冬日深夜,古山鎮前杭村胡芳家依舊灶火通明。灶臺上的大鍋蒸氣使整個房間瀰漫著稻米的清香。胡芳熟練地將大米用水浸透,磨成米漿,分成四份,分別加入白糖、紅糖、切碎的菠菜葉子。紅、白、綠三種米漿加水,調成糊狀。

鍋用大火燒開,上蒸籠,鋪上細紗布,先倒白色米漿,蒸熟,再打開,倒紅色米漿,再蒸熟,再澆白色米漿、蒸熟,最後一道是綠色米漿。幾個小時後,一屜層層分明的糖洋糕出鍋了。糕點層次分明,點綴著酸甜的葡萄乾,在燈光照射下,特別誘人。

“糖洋糕做法不難,難的是對火候的掌控。”胡芳說,現在絲瓜葉變老,有時只用白糖、紅糖,冬日就用菠菜葉子。

三色糖洋糕 老闆娘不怕秘方公開

糖洋糕

小時候,炎熱的暑假裡,總是被外婆按在床上午睡,不管多麼不願,外婆就是不允許我出門。那時候最希望聽到村裡大嬸的“換糖洋、換麻餈”,這個聲音一來,我麻溜就從床上竄起,說,外婆,我去換糖洋!然後,在米缸裡舀上一碗米,順手抓起小竹籃,飛奔出去,“哎,換糖洋換糖洋”。

那時候的糖洋只有三層,最上層綠色,是用絲瓜汁做成,中間層紅色,用的是紅糖,最底層白色,就是普通的米粉。

我最喜歡中間層,甜甜的,涼絲絲的,每次吃的時候,總是把第一層和第三層剝掉給外婆,只吃中間層。而外婆總會說,嗯,小囡囡最乖,外婆就不喜歡吃甜的,甜的粘牙。

用米換的糖洋數量有限,總是不能滿足貪吃的我。所以到了七月半,家鄉的習俗就是吃糖洋,外婆就會自己動手做,專門為我私人訂製紅糖味的糖洋,填飽我的饞嘴。

外婆用的是最古老的做法,提前一晚將大米浸透,放在石磨上磨成米漿。然後指揮我把絲瓜葉洗乾淨,放在木臼裡舂碎,弄出汁,雖然我不喜歡吃這一層,但是動手幫忙還是很喜歡的。然後外婆把米漿分成三份,分別與絲瓜汁、紅糖、白糖調成糊狀。鍋用大火燒開,上蒸籠,鋪上菜葉,先倒白色米漿,蒸熟,再打開,倒紅色米漿,再蒸熟,再澆綠色米漿、蒸熟,這樣,第一份三層糖洋便做好了。

由於我不喜歡吃綠色那層,外婆總會再做一鍋,專門給我吃,澆一層紅色,再澆一層白色,最後一層紅色,製成紅白紅的糖洋,滿足我的特別要求。

剛蒸熟的糖洋有點水份,通常不太好吃,要等放在米篩上涼透了,才最美味。把整塊糕切成稜型,就可以享用啦。香甜柔嫩,驅暑潤燥,特別美味。

那時候,時光很慢,歲月很長,吃個糖洋糕,就能滿足很長時間。

那時候,會做一份美味的糖洋是每家主婦必備的技能,特別是在外婆那代。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擁有這個技能的人越來越少了。好在,賣糖洋的商家越來越多,一年四季,都會有這種糕點賣。聰明的商家還會在糖洋上放上葡萄乾、紅豆、藍莓等果粒,增加糖洋糕的味道。白色的那層也直接省略,僅用綠色和紅色做成四層。綠色層也不一定是絲瓜葉,換成了菠菜汁等。吃糕點的時候,一口就能吃到滿滿的三種味道,葡萄乾的酸,綠色層的清涼和紅色層的甜。

美食口味的進階從另外意義上來說,也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我總還是想念那個炎熱的午後,村裡大嬸清脆的“換糖洋”的聲音,和可以剝開的層次分明的古老糖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