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安鄰水有一種小吃叫「麻糖」

在廣安

有一種廣為流傳的零食

人們叫做麻糖

當地人都習慣性稱之為陰米兒

用陰米兒炒製出來的另一種食物

叫做陰米酥

這陰米兒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東西呢?它為什麼又叫這個名字呢?陰米酥又是怎樣炒製出來的?記者帶你走進鄰水縣九龍鎮—傳承百年的劉氏麻糖。

在廣安鄰水有一種小吃叫“麻糖”

陰米

是糯米蒸熟以後陰乾而成,具有暖脾、補中益氣等功效。之所以得名“陰米”,是因為蒸熟的糯米在晾曬時對天氣非常講究,最好是陰天,空氣乾燥、氣溫適宜,曬上三五天,米粒從內到外全乾透,這樣曬出來的陰米是最好的。

在廣安鄰水有一種小吃叫“麻糖”

在鄰水縣九龍鎮的田字街一巷

有一間小作坊

沒有店招

甚至看上去還略顯簡陋

但是,就是在這樣一間作坊裡炒製出來的陰米酥,卻在鄰水名氣最大、味道最好。

在廣安鄰水有一種小吃叫“麻糖”

其實,在當地,人們也叫陰米酥叫做麻糖,它和市面上的米花糖有些類似。劉氏麻糖起源於元朝,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33歲的劉海龍幾年前接過了父親的衣缽,成了劉氏麻糖的又一代傳承人。

在廣安鄰水有一種小吃叫“麻糖”

劉氏麻糖傳承人 劉海龍:主要是父親年紀大了,眼睛也不怎麼看得見了,就讓我回來。之前小的時候,我都是跟著父母他們,給他們打雜這些,流程這些還是曉得。

劉海龍的父親劉炳江今年已經64歲,從小耳濡目染,十幾歲的時候便掌握了麻糖的製作工藝。

在廣安鄰水有一種小吃叫“麻糖”

劉海龍父親 劉炳江:小的時候,我母親就把陰米和糯米一起炒,先是蒸,蒸了曬乾,然後又來炒,炒起過年過節的時候吃。

製作麻糖

第一步是熬糖稀,將黃糖、白砂糖、奶油混合開水一起熬煮約半小時,期間加入橙皮、花生、黑芝麻和瓜子仁。

麻糖的好壞就在於熬製糖稀時對火候的掌握,糖稀熬得太老,做出來的麻糖很硬而且不脆,顏色也是黑色的,吃起來略微苦澀;

熬得太嫩,粘合力不夠,做出來的麻糖不成塊,軟綿不脆,吃起來也不夠甜。待糖稀炒好後將火關掉,倒入陰米快速攪動翻轉,使陰米和糖稀迅速黏合。

翻炒均勻後,將其倒入自制的磨具,用刀和木棍碾壓,這個過程要反覆多次,目的是要壓實成形,不至於散開。

最後用刀切成塊,當然,這也是考驗師傅刀工的一個環節,速度要快,力度要恰到好處,切出來的麻糖看起來還是一個整塊,用手輕輕一掰就能分開。

在廣安鄰水有一種小吃叫“麻糖”

經過代代相傳,如今的劉氏麻糖在用料和製作工藝上,在保留傳統配方的同時,也有了創新和改進。

劉海龍父親 劉炳江:開始做的時候用紅苕糖,沒有紅苕糖就用的甘蔗糖,因為熬那個紅苕糖麻煩,沒有好多人熬,你自己熬,一天的話只熬得到十幾二十斤,根本就不夠用。

劉氏麻糖傳承人 劉海龍:原來都是用兩塊板夾,很慢。現在就改進了,這樣又快,成型還好一點,原來都是用家用油,菜油或者豬油,現在就是用的奶油。吃起口感更好一點。

在九龍場鎮,做麻糖的有十幾家,而一年四季都能夠做的只有老劉一家。劉炳江有4個兒子,劉海龍是4人當中現在唯一會做且還在傳承這門手藝的人。他說,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能夠將這門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在廣安鄰水有一種小吃叫“麻糖”

劉海龍父親 劉炳江:我們做這個生意就是小本經營,小作坊。賺點錢只夠用,如果要做大,我在想的話,這個還是要靠政府的支持才得行。

時代在發展、在進步,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早已成為過去,市面上各種美味應有盡有,手工麻糖已經不再稀奇。但是,它帶給人們的美好記憶卻一直都還在,我們希望這門傳統手藝還能得以傳承,讓更多的人能夠嚐到家鄉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