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小於經營的公司,都死掉了

中商學院薦讀

”經營是選擇對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對“。我們必須重視管理,強大管理。只有擁有強大的管理,才能擁有強大的經營。

管理小於經營的公司,都死掉了

1.“管理大於經營的公司最後都死掉了”

這是胡扯

我的一位在一家中型企業做老總的學生,前幾天在微信上給我轉來一篇文章,標題叫《管理大於經營的公司一般最後都死掉了》。

這位老總有些氣憤:說什麼“管理大於經營的公司一般最後都死掉了”,這是胡扯。這篇文章起了很壞的的誤導作用,貶低了管理的價值。

好傢伙,有這麼大的負作用,我不由得馬上把這篇文章看了一遍。

看完後,覺得文章內容很一般,只是其中最後一個觀點,說“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經營水平”,再配上一個駭人聽聞的標題“管理大於經營的公司一般最後都死掉了”,於是就吸引了不少眼球。看後面的留言,有贊同的,也有反對的。

我想,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較大反響,在於它引入了一個詞即“經營”,產生了譁眾取寵的效果。這個詞嚴格地講,用的不恰當,因為它不是當今管理理論中的一個專業術語,它具有多種含義,在管理類文章中使用這個詞容易使讀者產生各有各的不同理解與誤讀。

在字典中,經營的含義之一就是“管理”,有籌劃、謀劃、計劃、規劃、組織、治理等意思。就是說這二者是一個意思。在日本,管理學一般稱為經營學,也統稱經營管理學。

但《管理大於經營的公司一般最後都死掉了》沒有釆用經營與管理的同一性含義,而是按作者自己的想法賦予了經營這個詞新的含義。

我認為這篇文章 ( 指《管理大於經營的公司一般最後都死掉了》一文一一下同 ) 的主要觀點“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經營水平”,有三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把戰略管理從管理中剔除出去。

在《管理大於經營的公司一般最後都死掉了》一文中,作者把“經營”與“管理”定義為:“經營是選擇對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對”。

“經營是選擇對的事情做”,這屬於戰略管理的範疇。很明顯,在這裡作者提出來的“經營”實質上與“戰略管理”是一個意思。按照作者的說法,“經營是選擇對的事情做;管理是要把事情做對”,管理是不包括戰略管理的,這樣便把戰略管理從管理中剔除出去了。

在以前的產品稀缺時代,那時的管理概念中確實是沒有戰略管理的,現實中也不需要戰略管理。一百年前的美國福特汽車就生產一種汽車,沒有什麼定位戰略,但好賣得很。那個時代的管理功能,只包括計劃、組織、流程、人力資源管理、監督。

進入發達的工業時代後,戰略管理便成了管理的一部分,並且是首要部分。管理不僅包括組織管理(本文的“組織管理”特指組織、流程、人力資源管理、監督的組合一一下同),也包括戰略管理。管理中的戰略管理與組織管理是不可分的整體;從來沒有離開戰略的組織管理,也沒有離開組織管理的戰略。

而這篇文章把戰略管理排除到“管理”概念之外,又用“經營”一詞替代“戰略管理”,並提出什麼“管理大還是經營大”的問題,從而把管理與經營對立起來。

這決不是什麼小節問題,而是對管理概念的斬首與矮化及歪曲,在實際工作中,會誤導管理者與員工對管理的輕視、偏見及不正確的運用。

2.卓越的公司

一定是管理水平大於經營水平

這篇文章的第二個錯誤:是提出“戰略管理大於管理”。

這篇文章一再強調戰略管理應該大於管理。如果說戰略管理大於執行戰略的“組織管理”,還說得過去(說明下,這篇文章在提到戰略管理時是用“經營”一詞替代的)。

如果說“戰略管理大於管理”,那就是錯誤的了。

己進入後工業時代的今天,創新成為經濟發展與企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智慧與知識成為最重要的決定性力量。在這個階段,管理的內涵與功能得到進一步擴大,由過去的戰略管理、組織管理,擴大到戰略管理、組織管理與管理的管理。

什麼是“管理的管理”?

我在《成大器者 底層邏輯比才幹更重要》一文中,提出並闡述了“底層邏輯”的概念,“管理的管理”就是“底層邏輯”的意思,是對影響與決定戰略管理與組織管理的一系列思維,如價值觀、品德、魄力、意志、元認知、專業理論、事業理念,進行管理,使企業各級管理者具備高級的、正確的、系統的底層邏輯,能夠自己發現與糾正自己在戰略管理思維與組織管理思維上的問題,保持正確的方向與行動節奏。

所以說,“管理的管理”一定大於這篇文章說的經營,一定大於戰略管理與組織管理。

如果一個人的事業不成功,表面看是他的自我管理,如職業戰略、專業能力、學習創新及自我控制的不成功,實質是這一切背後的因素,即對自己“管理的管理”和底層邏輯的缺乏或混亂低級所致。

如果一個企業的事業不成功,表面看是企業的管理層面不行,如戰略、組織、流程、人力資源管理、監督出了問題,實質是這一切背後的因素,即企業各級管理者的“管理的管理”和底層邏輯的缺乏或混亂低級所致。

無論是一個強大的個人,還是一個強大的組織,其“管理的管理”與底層邏輯都不能小,都必須管理大於經營,這樣的個人與組織才會做出正確的選擇、設計、執行,才會胸懷遠大理想,不斷自我超越,才會精益求精,與時俱進,創新顛覆,持續發展。

3.管理小於經營的公司

都做不大、做不強、做不久

這篇文章的第三個錯誤:是誤導人們認為“經營應該大於管理”。

“經營”這個詞,除了以上提到的幾個含義,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如經營活動、經營方式及企業一線業務活動,如技術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

由於“經營”這個詞具有多種含義,我看這篇文章的留言區,發現點讚的不少人把文章觀點“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經營水平”“管理大於經營的公司一般最後都死掉了”,理解成了“管理不能大於一線業務”,或者說“一線業務應該大於管理”。這也反映出了一些人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種觀念。

這種“經營應該大於管理”的觀點,在理論上是錯誤的。管理與經營的關係,是主體與對象的關係。經營活動與業務活動是管理的對象,必須服從管理,必須強大管理。

這種“經營應該大於管理”的觀點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

有這麼一個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他曾在一家上游公司做職業經理人。前幾年,他發現下游行業的眾多企業規模都不大,認為這個行業有很好的創業機會,便毅然辭職離開公司。但他沒有急於創業,而是花了一年時間,一是用於學習與思考,提升自己的思想與思維及戰略決策水平;二是進行行業與市場調研,思考與選擇未來的商業模式。

創業之後,他也沒有像大多數創業者一樣忙於與陷入大量一線業務,而是把大量時間,用在設計組織結構、激勵機制,尋找合適的各職能管理人員,搭建一個優秀管理團隊及融資上。我這個朋友憑藉強大的管理優勢與融資能力,迅速完善了商業模式,形成了核心能力與關鍵資源的優勢,迅速擴大生產銷售規模及市場佔有份額,三年就坐上了行業龍頭位置。

而原來不少在這個行業混了十年二十年的公司,在我這個朋友的企業衝擊下,有的丟了市場,有的給擠垮了。他們被打敗的原因,就是因為重視業務、不重視管理,致使管理弱小,經營大於管理,或者說“管理小於經營”,如思維與格局不大,不懂戰略,不會尋找與創造機會,不會吸引、培訓與穩定團隊,不會提升效率與質量,等等。

我發現那些經營大於管理或者說“管理小於經營的公司”,都存在以下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1)管理層不敢管理。有的是因為業務人員與技術人員或業務部門或有功人員強勢,形成特殊人物,居功自傲。有的是因為被特殊人物或部門利益挾持而使戰略無法實施或轉型。有的是因為人情大於制度,不願得罪人。這些現象都會敗壞企業風氣與文化,難以實現規範管理。

(2)企業上上下下大多不重視管理,以為經營比管理重要。有的人以為管理是成本,不創造價值。有的人從被監督對象角度,反感與牴觸必要的上級監督與職能部門監督,認為是束縛與管卡壓。有的反對企業文化,認為務虛不務實。

在華為的一些員工中也存在以上的認識問題。針對這個問題,任正非在跟員工對話中說道:所有公司都是管理第一,技術第二。沒有一流管理,領先的技術就會退化;有一流管理,即使技術二流也會進步。

(3)不重視管理幹部的尋找、培養與穩定。曾國藩指出 :“古之治兵,先求將而後選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並不擇將。譬之振衣者,不提其領而摯其綱,是棼之也,將自斃矣。”換成大白話就是說,如果沒有找到好的將領 ,帶兵就會如同整理裘毛大衣 ,不提起衣領 ,皮毛就會越整越亂。

(4)沒有將市場競爭壓力與成敗激勵逐層傳遞到每個員工,企業變成了老闆一個人的戰鬥。大多數員工都在混日子,見勢不妙便離開。

(5)沒有將制度與監督逐層履蓋到每一個崗位,使不少問題得不到及時與現場的發現與糾正,等到老闆發現時,更多的已演變成“地雷”,由用戶或第三方如媒體與監管部門引爆。

(6)管理層不懂管理,缺少管理,埋頭於業務,不願在管理與學習管理上投入時間、精力與資源。因此在企業成長的幾個階段性重要關口上,不能夠及時進行戰略轉型與管理升級而失去發展良機。

(7)老闆不懂戰略管理,沒有商業模式,或商業模式過時了。

(8)企業文化缺乏“管理的管理”與底層邏輯。致使老闆和員工不懂得人生、企業、職業、行業的發展規律,不懂得重要的價值觀,往往易於為眼前利害所困作出目光短淺的決策而犧牲遠大利益。

以上這些管理上存在的問題,都會成為企業成長與績效改善的障礙,使企業做不大、做不強、做不久。

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管理,強大管理;

只有擁有強大的管理,才能擁有強大的經營!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想知道更多的商場上的知識,可以關注我們中商學院哦,我們會每天不定時的更新幹貨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