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內黃特產花生,被民間稱為“長生果”

河南內黃特產花生,被民間稱為“長生果”

花生,俗稱“落花生”,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主產於河南、山東、河北、廣東、四川等地,其中尤以河南內黃“內黃花生”的品質最富盛名。內黃花生果遠銷於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內黃花生產區是河南省出口花生質量安全示範區。具《內黃縣誌》記載,花生是內黃傳統作物,在民間被譽為“長生果”,有“常吃花生能養生,吃了花生不想葷”之說。清光緒末年,引入普通大型拖秧花生,逐漸取代了小花生。 在內黃流傳著很多有關花生的傳說,其中有個傳說是這樣講述的:很久很久以前,花生的果實是長在枝杈上的,說是有一家母子倆,兒子叫石滾兒,靠種花生為生,可是那些饞嘴的大鳥、小鳥天天來叨花生,折騰得這孃兒倆不能安生。有一天中午,該做飯了,石滾兒娘叫石滾兒到地裡看花生,石滾兒到了地裡,那些大鳥、小鳥又在地裡叨花生吃,害的石滾兒顧東顧不了西,顧西顧不了東。正在地裡來回跑的時候,猛一下聽見“哎喲!”一聲,石滾兒扭頭一看,一位白鬍子老頭倒在地上,他趕快跑過去,看到老人的嘴片乾巴巴的,急忙拿來自己的水壺給老人喂水,又拿來乾糧讓老人吃,不一會兒,老人醒了過來,對石滾兒說:“好孩子,你救了我一命,我得報答你。”說著從身上摸出一個白玉球遞給石滾兒,說:“孩子啊,你用自己的手在地上挖一個坑,把它埋進去,以後你就不用再攆鳥了,千萬記住別用其它東西去挖。”石滾兒趕緊跪地磕頭,等他抬起頭一看,那老人已經沒影了,石滾兒就用手在地裡開始挖,挖著挖著覺得一陣鑽心的疼,他抬起手一看,十個指頭都出血了,正要拿鏟子去挖時,又想起了那位老人的話,“千萬別用別的東西挖”。他咬著牙,忍著疼又用手挖了起來,挖到兩尺來深時,把白玉球埋了進去。忽然花生不見了,眼前只剩一片綠葉兒,他急忙跑過去,拔起一棵秧一瞧,嗨,花生都在秧底下呢!石滾兒這才明白,老人說的以後不用再攆鳥的意思啦。從那以後,花生就一直在土裡長了。 在內黃縣民間至今還流傳著結婚以紅棗,花生、栗子相陪而寓早生貴子之意的習俗。結婚時在新棉被的每個角上都包一包紅棗,花生、栗子,並用細線大針角縫住,在新娘到來進屋後,總會有一群小孩子去翻搶被角里的紅棗、花生、栗子。在婚宴席或初一串門拜年時,主人也會熱情地端出一盤花生、紅棗之類的果品來招待客人,以示喜慶吉祥。 在民間還流傳著一些與花生有關的謎語,如: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個白胖子等。 據1987年整理出版的民國《內黃縣誌》第109頁記載“落花生(分大小二種,大者自清末光緒間始傳入本境,亦名洋花生,或雲來自美國也。)。1993年出版的《內黃縣誌》第264頁記載“花生是內黃傳統作物,原為珍珠型小花生,收穫時易落果,需將20釐米深的表土全部過篩子,篩出花生果來。清光緒末年,引入普通型大拖秧花生,大秧大果,果實不易脫落,逐漸取代了小花生”。

河南內黃特產花生,被民間稱為“長生果”

內黃花生是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的特產。內黃縣花生素以果大飽滿、色澤亮麗白淨,口感好,出米率高、油質佳而著稱於國內外市場,深受廣大客商的青睞。內黃花生是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內黃縣地處豫北黃河故道,是全國花生主產區、河南省出口花生質量安全示範區。花生是該縣的主導產業,有白沙171、豫花七號等品種,主要分佈在城關、後河等鄉鎮。花生在該縣已有200多年的種植歷史,據《內黃縣誌》記載,花生在該縣民間被譽為“長生果”,有“常吃花生能養生,吃了花生不想葷”之說。

近年來,為進一步提高花生品質,該縣在穩定花生種植面積的同時,大力推廣花生無公害生產技術,積極開展無公害基地、產品的認證工作,制定了花生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組織農戶按照標準進行生產、收穫、儲藏和運輸。目前該縣經農業部認證的花生無公害基地有3個,面積21.3萬畝,佔該縣花生種植面積的52%。

河南內黃特產花生,被民間稱為“長生果”

2012年,內黃縣花生種植面積達到41萬畝,總產達到15萬噸,花生出口達到4182.3噸,創匯663.8萬美元,佔河南省花生出口總量的87.6%以上。該縣從事花生購銷的農民經紀人達1000餘人,安陽市德潤糧油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安陽市海達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等花生加工出口企業年出口花生果3000餘噸,佔河南省花生果出口總量的90%以上。該縣2013年被中國特產協會正式授予“中國花生之鄉”榮譽稱號。

2013年,內黃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申報的“內黃花生”通過專家評審,成為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地域範圍

內黃花生產於河南省內黃縣城關鎮、後河鎮、馬上鄉、中召鄉、梁莊鎮、六村鄉、卜城鄉等7個鄉鎮。地理座標為居東經114°44ˊ16.8″-114°58ˊ13.0″,北緯35°42ˊ18.4″-35°42ˊ18.4″。北毗河北省,東鄰河南省濮陽市,西依河南省浚縣,南與河南省滑縣相連,面積2萬公頃,總產量9.9萬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