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並非度數越高越好

網上經常有些聲音,說酒精度14°以上的葡萄酒才是好酒,酒精度13°以下的葡萄酒都不值一提。一些經營葡萄酒的商家以高酒精度為賣點,說高酒精度的葡萄酒在紅酒中佔比極小,倍為珍貴,聲稱一瓶酒內釀酒使用的葡萄串數越多,酒精度就越高。這些論點真有點"嚇人",不是胡說八道,也是缺少常識。

紅酒並非度數越高越好

應該說中國人從骨子裡偏愛酒精度高的酒,喜歡喝中國白酒的人,相當多拒絕低度白酒,認為那水了哐嘰,就是瓶白水,根本不算酒,他們只喝50度以上的烈酒,其它一概不理。全世界只有中國喝酒精度這麼高的酒,西方普遍喜歡的威士忌只限於43°,他們所謂的"白酒"窩特卡從不超過40°,日本人、韓國人喝的清酒只有十幾度。中國的白酒從來都是中國人自己喝,沒有第2個國家喜歡,其它國家向來不接受中國白酒。蒙古國男人那麼喜歡喝兩口,沒白酒都活不過去,可也從不喝中國白酒,只抱著窩特卡狂灌,這可能是口味、習慣和傳統等原因。中國白酒過於猛烈,辛辣的難以下嚥應是被拒的主因。還有中國白酒喝法過於單調,不會象窩特卡那樣冰到十幾度喝,常用於調製雞尾酒,也會調製為果味酒,中國白酒就是"一根筋",缺少“風情萬種"。當有人宣傳紅酒度數越高越好,習性和心態使然,中國人更容易相信和接受這種說法。大家別忘了,國外紅酒、威士忌當初進入中國,中國人不習慣,市場難以推動,經銷商想了一著,兌雪碧、可樂或綠茶來喝,讓酒變身混同為"飲料"來趟開市場,這該是多麼無奈和痛心呀,那麼多好酒就這樣糟蹋了。現在紅酒經銷商為了好賣酒,接著忽悠,故意拿中國人偏愛的高酒精度說事,可要小心又被人家糊弄了。

現在出產的葡萄酒的確度數越來越高,原因種種,全球氣候變暖,溫度普遍加高,葡萄較過去可提早成熟,內積的糖分相應增高,由此釀出酒精度偏高的葡萄酒變得越來越容易。還有不少葡萄產地為讓酚類物質愈發成熟,有意拖延葡萄採摘期,讓葡萄積累的糖分更多。還應該意識到,如今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日新月異,讓種植的葡萄抗擊病蟲害抵力增強,加之不斷改善的土壤成分和葡萄植株修剪栽培的方法,人們掌控葡萄種植及產量方面更加得心應手,以上種種都促使葡萄植株日益旺盛,充滿活力,果實品質愈精、糖份大增,酒精度隨之自然而然升高。還有從上世紀80年代起始,世界葡萄酒畫風己大有改變,不少酒評家及葡萄酒專業雜誌編者,由於自己偏愛口感強烈的葡萄酒,凡酒精度達到 14%、15%,甚至 到16%的葡萄酒, 就會被他們高看一眼,給予好的評價,媒體輿論導向的力量可想而知,勢必影響人們對葡萄酒高酒精度的認可。不可否認,時下高酒精度葡萄酒日益受到歡迎,人們喜歡成熟、果味足、單寧柔順的葡萄酒,特別是中國人不待見有些酸的葡萄酒,更願意接受口味偏甜,口感柔順爽滑,容易入口的葡萄酒。酒商們當然要迎合市場,釀造成熟度高的葡萄酒積極性高漲,酒精度不可避免地一高再高。

以上囉嗦那麼多,似乎都在說葡萄酒酒精度越來越高“理由充分"。客觀評判這件事,就是一句話,不可以絕對化。任何酒精度的酒都有好酒,也都有一般般的酒,酒精度的高與低不代表葡萄酒品質的高下。舊世界產區AO級的酒大多數是酒精度低的酒,這是高品級葡萄酒永遠的經典,地位不可動搖。應該意識到,故意晚摘,讓糖分加大的葡萄所釀的葡萄酒,有“一俊避百醜"的嫌疑,酒的質量讓人大可懷疑。並非好入口的酒就是好酒,這是中國人喝紅酒最大的誤區,這種過甜口,太柔順的酒大多是僅供佐餐的“大路貨",凡是100-150元以內一瓶的紅酒,千萬別說是“好酒",一定是佐餐的普通酒。真正的好酒其實沒那麼容易"下嚥",總有百般滋味需要細細體會。

紅酒並非度數越高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