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喜茶都漲價,通脹又要來了麼?

昨天晚上點了杯喜茶的外賣,我發現有好幾款都漲價了。


比如我的最愛,芝芝莓莓和多肉葡萄都在基礎價格上漲了大概2元。

這幾天海底撈漲價也被很多人在討論。


半份土豆(8片)13元,半份肥牛(100g)35元,米飯7元一碗。


按照海底撈的說法,漲價幅度在6%左右,但看了看賬單實際感覺遠遠不止。


漲價的原因嘛,喜茶和海底撈都表示是原材料成本上升。


今年賺錢本來就很難了,物價還在上漲,日子真是太苦了。


為了刺激經濟,現在全球都在大放水,這是否意味著通脹要來了?


我們先從理論上看這個問題——


放水是通脹的必要非充分條件,說白一點就是放水不必然導致通脹。


貨幣派生一般有三個過程:


第一步,央行印錢,並通過麻辣粉(MLF)、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把錢放給銀行。


第二步,銀行拿到這筆錢,會通過貸款等形式把錢給居民和企業。


第三步,居民和企業會花掉這筆錢,但錢不會消失,它在市場中流轉後最終又會回到銀行。


第二步和第三步是會不斷循環的。


央行印了100元錢,最終市場上因為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循環卻有了500元錢在流通。


這個放大的係數,在金融學裡叫做貨幣乘數,比如上面的貨幣乘數就是5。


海底撈、喜茶都漲價,通脹又要來了麼?


如果經濟不景氣,居民會更傾向於存款,企業會減少借款,貨幣乘數會變小。


如果經濟紅火,居民更傾向於花錢,企業更傾向於擴大規模,貨幣乘數就會變大。


只有當央行印的錢*貨幣乘數,即市場上的總水量增加時,通脹才會出現。


所以,大家應該能理解為什麼央行放水不一定能夠導致通脹。


基礎貨幣投放增加,貨幣乘數變小,最終到底怎麼樣是說不準的。


央行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市場上總的水量,水量太大會出現通脹,水量太小會出現通縮。


這也是貨幣調控複雜的地方。


理論是如此,那從更直觀的生活角度去看,今後是否會出現通脹呢?


這也是我之前擔憂的地方,我在上週的文章提到過:


在美聯儲放棄底線的撒錢後,在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擴大財政赤字率之後,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下通脹。


好消息是,經濟下行壓力大,需求相對萎縮,油價這麼低迷,物價很難起來,然而個別資產的價格我們要特別注意,比如農產品。


我們要意識到,疫情損害的不僅僅只有需求側,同樣它也衝擊了供給側。


農業、製造業、以及物流也都受到衝擊。


比如春節期間很多養雞的農戶都損失慘重,最終他們選擇了退出養雞這個市場,那雞肉和雞蛋的供給就變少了。


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我們消費變少了,但供給減得更快,那價格就會漲。


從現在的市場來看,通縮預期修復反而開始轉向通脹會逐漸回升。


所以最近的消費基金和消費概念都特別火,但消費和醫藥都有同一個問題,回調起來都不會太狠,買點比較難把握。


在今後,我們要逐漸適應不確定的未來,要很努力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錢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