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西貝為漲價道歉,後疫情時代餐飲人何去何從?

企業復工率越來越高,線下商業也逐漸回暖,但並沒有迎來想象中的“報復性消費”。特別是餐飲行業,四月份就像是“生死大考”,客流慘淡、成本上升、房租壓力等諸多難題拷問著餐飲人。於是,漲價就成了餐飲企業本能的求生方式。

漲價中的“帶頭大哥”海底撈率先上了熱搜。4月10日,海底撈對於漲價一事公開道歉,稱此次漲價是公司管理層的錯誤決策,宣佈所有門店的菜品價格恢復到2020年1月26日門店停業前的標準。4月11日,受漲價輿論影響的西貝也緊隨其後,在發佈的道歉信中稱:你們的意見,我收到了,這個時候漲價,不對。同時決定通過“返券”的形式,表達誠意。


海底撈、西貝為漲價道歉,後疫情時代餐飲人何去何從?


雖然雙方的致歉函誠意滿滿,主動承認是自己的決策錯誤。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作為受全民喜愛的餐飲品牌,這次漲價事件的確傷害了顧客。特別是海底撈,一直給消費者傳達的是把顧客當上帝的貼心服務的認知,復工後的漲價行為明顯違背品牌初心,傷害了顧客情感。

本想通過漲價為企業回血,不料弄巧成拙成為口誅筆伐對象。受漲價風波影響,海底撈和西貝短期內可能會損失客戶,消費者會有門店漲價了不敢進店的認知。另外,可能損失的不只是營業額,還有品牌口碑,失去人心比損失營業額嚴重的多。

比起用價格上漲彌補疫情期的虧損,餐飲企業更該去挖掘後疫情時代自身的價值定位。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就餐習慣,其實也給餐飲業帶來了新生機會。在危機中尋找商機,才是餐企應對疫情的正確方式。比如有的餐企順應“零接觸餐飲配送”新消費趨勢,上馬新品外賣、半成品出售、原材料配送等業務,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升級。這些自救方式,比漲價更受消費者歡迎,在撈損失的同時,也撈了一把人氣。


海底撈、西貝為漲價道歉,後疫情時代餐飲人何去何從?


疫情遠未結束,餐企選擇這時候漲價,很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心理反彈,並非長久之計。而是應該順應新趨勢,主動求變,挖掘自身新的價值,探尋多變盈利模式,提振應對疫情“下半場”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