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西貝報復性漲價

海底撈、西貝報復性漲價

海底撈、西貝領銜了此輪餐飲業大漲價。

文 | 謝康玉

餐飲企業大漲價,行業整體情況如何?

海底撈、西貝等頭部餐飲品牌為何先漲價?

疫情結束之後,其他餐企是否會跟隨漲價?

報復性消費還沒看到,報復性漲價倒是提前到來了。這讓很多人“報復性吃火鍋的夢想破滅,海底撈漲價了!”

當全國各地餐飲業剛陸續恢復堂食,準備報復性吃回來的消費者們卻發現,一場疫情過去,很多餐飲品牌都悄然漲價了。

“人均220+,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 這是一位北京食客在微博上,曬出的海底撈菜品價格。還有消費者反映,不僅變貴,菜量也變少了。

海底撈直接爽快的承認了漲價行為,在回應媒體時稱,由於疫情和成本上漲,公司調整了部分菜品價格,整體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

不僅是海底撈,包括西貝等在內的一些餐飲企業,都被消費者反映漲價了。“本來以為海底撈漲價漲得有點多,轉眼看了下西貝的外賣菜單,土豆條燉牛肉80了,酸菜封缸肉80多,海底撈和西貝比,真的是毛毛雨。”

而這兩家企業先後在2月份,都獲得了銀行“雪中送碳”,拿到了授信貸款。

西貝獲得的來自浦發銀行的4.3億元授信,其中1.2億元已於2月7日到賬;而海底撈從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獲得的21億元,也有8.1億元於2月19日到賬。海底撈2019年財報數據,海底撈截止上一財年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22.22億元。

兩家目前看來最沒有資金壓力的餐企,卻率先漲價,這讓很多消費者感到不解與不滿。

為何“家大業大”的頭部餐飲反而漲價

雖然消費者普遍表示不滿,但多位餐飲行業從業者都向《零售老闆內參》表示,“漲價挺正常的,畢竟這麼長時間沒有開門了,房租、人員成本都需要掙錢才能有。一些大品牌對自己的品牌還是比較有信心,所以就有了相應的漲價行為。”

《零售老闆內參》在向一些餐飲品牌詢問後發現,很多規模小於海底撈、西貝的餐飲品牌,反而都沒有漲價,且短期內沒有漲價的考慮。

“我感覺這個時候漲價不太適合”,在比格披薩的創始人趙志強看來,目前消費者的外出就餐的信心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還是得給到消費者一個比較高的性價比來吸引他們到店,所以比格披薩目前並不考慮漲價。

村上一屋創始人何世元也向《零售老闆內參》表示,當下不考慮漲價。“消費者可能會覺得這些品牌漲價,不太接受得了,但可能從這些品牌內部已經到了不得不漲價的地步,有可能之前的成本本來就相對較高,加上疫情影響,各項成本更高了,所以被迫做出這種調整。”

費用太高,消化不了成本,迫於壓力而調價,這似乎不像剛剛拿到授信且賬面上趴著22億資金的海底撈會遇到的問題,而且相對於其他餐飲品牌,海底撈的恢復情況已經算好,在很多地方,想要吃上海底撈已經要排隊了。

那麼,漲價的一層原因就可能是,作為一家在港上市的公司,海底撈需要向投資人交代。

海底撈此前發佈的2019年報顯示,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為265.56億元,同比增長56.5%;淨利潤23.45億元,同比增長42.4%。

雖然營收、淨利雙雙增長,但不好的消息是,在一二線城市,海底撈的單店銷售及翻檯率卻出現了下滑,從2018年的5.0次/天降為2019年的4.8次/天,而這也是近幾年的這一數據的首次下滑,要知道這一直是海底撈最為人稱道的一項指標。

另一個不好的信號是,海底撈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也在去年轉負。2019年,海底撈一線城市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為-0.2%,相比與去年同期的11.7%大幅降低。二線城市的同店銷售額增長率為-1.9%,去年同期為4.3%。

另一邊,各項成本還在上漲。作為餐飲業的幾個核心成本,原材料、人工、租金可以優化的空間並不高。

而可以預見的是,在疫情影響下,海底撈一二季度的財報是不太好看了。中信建投的一份研報表示,如果海底撈關店15天,預計營收損失約50.4億元,淨利潤減少5.8億元;關店30天,預計營收損失約61.02億元,淨利潤減少7.96億元。

所以用漲價來拉昇營收,或許就是海底撈目前能想到的最好辦法了。

另一家漲價的主角西貝,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曾以一句“賬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獲得不小關注。

創始人賈國龍曾堅稱“西貝永遠不上市”,但在這次疫情中,作為最積極接觸資本且最早一波獲得資金的西貝改口了,“我會重新評估西貝上市,這次疫情對我教育深刻,有些事不能說的那麼絕。”

如果說西貝也有走向資本市場的考慮,那麼一份好看的財務報表的是少不了的。

在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覺得自己品牌夠硬,即便漲價,顧客一樣會光顧。

在將太無二創始人邢力看來,在當下這個時候漲價,會有點飲鴆止渴、殺雞取卵,“大家冒著危險出來到你的餐廳用餐,是出於對品牌的信任。這個時候漲價,一些顧客可能會理解,但更多的顧客可能會減少用餐頻次。”

至於這波漲價,是否會造成消費者的不滿而讓品牌流失用戶,多位餐飲行業從業者都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海底撈漲價6%,涉及到每道菜也就幾塊錢。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可能不會察覺。”一位餐飲行業從業者如是說。

兩個月過去後,餐企們恢復的怎樣了?

今年2月初,《零售老闆內參》先後發佈過多篇關於餐飲行業的報道,也採訪了多位餐飲行業從業者。當時正值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時候,各家餐企的營業額幾乎都跌去了八九成,損失在幾千萬不等。

兩個月過去,餐企們雖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但情況依然不算太好。

趙志強告訴《零售老闆內參》,雖然堂食目前已陸續開放,但客流量的恢復依然比較慢,尤其是北京等一線城市,“銷售也就是原來的30%左右,周邊郊區和外阜店面會好一些。”

一線城市控制疫情的等級更高,這是恢復相較於其他城市較慢的原因。而這也讓諸多身在一線城市的餐企們處在風雨飄搖中。據觀見餐飲小學發起人汪潔的觀察,在北京上海已經出現了很多零轉讓費的餐飲門店。

“付不起租金,如果要解約,就拿不回押金,所以只能零成本轉讓”,汪潔這樣向《零售老闆內參》解釋背後的原因。

一組數據能更直觀的看到目前餐飲企業的現狀。

德勤中國聯合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新冠病毒疫情對中國餐飲行業財務及運營影響調研報告》顯示覆工後,94%的餐飲企業堂食服務受到影響。其中,有69%的企業堂食客源降低超過八成,僅有約6%的企業顯示疫情對企業堂食客源無影響(數據截止3月初)。

相應的,2020年一季度收入也普遍預計將大幅下降,其中約16%的企業預計收入為零,約七成企業預計收入將下滑70%以上,僅約7%的企業預計收入不變或保持增長。

調研顯示,21%的企業反饋已經發生資金入不敷出的情況,50%的企業一季度內會出現該風險,僅約5%的企業顯示一年內無風險。

雖然,距離這個數據的統計已過去一個月,但餐飲企業們面臨的局面依然嚴峻,尤其是一些相對小眾且口味清淡的餐飲品類,它們並不是在家中困了幾個月,在解禁後想要大快朵頤的消費者們的優先選項。

“像我們作為一家日料品牌,到目前只恢復到了40%不到,但其實有一些中餐已經恢復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村上一屋在對一些商圈進行調研後發現,一些口味相對偏重的,比如火鍋,恢復情況相對較好,而一些口味清淡,尤其是日料這種有很多生冷菜品的,就恢復情況相對較差。

同為日料品牌的將太無二也給出了相同的結論,“日本料理及口味清淡的餐飲品類,都不如火鍋和烤肉品類”,邢力說道。

事實上,早在2月接受《零售老闆內參》採訪時,邢力就預想到了這個結果,在當時將太無二選擇關閉門店,認為日料並不像中餐、快餐一樣,是人們出於飽腹剛需的第一選擇,開店的意義不大,而在後期的恢復上,也會相對一些受眾面更廣的品類要更難。

雖然眼前還有諸多困難,但多位接受採訪的餐飲企業都表示,當下不考慮漲價。在邢力看來,面對疫情造成的損失,和短期內難以恢復的現狀,把運營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並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經營策略,將太無二目前不考慮漲價。”

不過也有一位餐飲行業從業者指出另一種可能性,“不排除一種可能,如果大品牌的漲價達到預期,可能中小餐飲企業也會跟隨漲價腳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