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喜茶都涨价,通胀又要来了么?

昨天晚上点了杯喜茶的外卖,我发现有好几款都涨价了。


比如我的最爱,芝芝莓莓和多肉葡萄都在基础价格上涨了大概2元。

这几天海底捞涨价也被很多人在讨论。


半份土豆(8片)13元,半份肥牛(100g)35元,米饭7元一碗。


按照海底捞的说法,涨价幅度在6%左右,但看了看账单实际感觉远远不止。


涨价的原因嘛,喜茶和海底捞都表示是原材料成本上升。


今年赚钱本来就很难了,物价还在上涨,日子真是太苦了。


为了刺激经济,现在全球都在大放水,这是否意味着通胀要来了?


我们先从理论上看这个问题——


放水是通胀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说白一点就是放水不必然导致通胀。


货币派生一般有三个过程:


第一步,央行印钱,并通过麻辣粉(MLF)、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把钱放给银行。


第二步,银行拿到这笔钱,会通过贷款等形式把钱给居民和企业。


第三步,居民和企业会花掉这笔钱,但钱不会消失,它在市场中流转后最终又会回到银行。


第二步和第三步是会不断循环的。


央行印了100元钱,最终市场上因为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循环却有了500元钱在流通。


这个放大的系数,在金融学里叫做货币乘数,比如上面的货币乘数就是5。


海底捞、喜茶都涨价,通胀又要来了么?


如果经济不景气,居民会更倾向于存款,企业会减少借款,货币乘数会变小。


如果经济红火,居民更倾向于花钱,企业更倾向于扩大规模,货币乘数就会变大。


只有当央行印的钱*货币乘数,即市场上的总水量增加时,通胀才会出现。


所以,大家应该能理解为什么央行放水不一定能够导致通胀。


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乘数变小,最终到底怎么样是说不准的。


央行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市场上总的水量,水量太大会出现通胀,水量太小会出现通缩。


这也是货币调控复杂的地方。


理论是如此,那从更直观的生活角度去看,今后是否会出现通胀呢?


这也是我之前担忧的地方,我在上周的文章提到过:


在美联储放弃底线的撒钱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扩大财政赤字率之后,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下通胀。


好消息是,经济下行压力大,需求相对萎缩,油价这么低迷,物价很难起来,然而个别资产的价格我们要特别注意,比如农产品。


我们要意识到,疫情损害的不仅仅只有需求侧,同样它也冲击了供给侧。


农业、制造业、以及物流也都受到冲击。


比如春节期间很多养鸡的农户都损失惨重,最终他们选择了退出养鸡这个市场,那鸡肉和鸡蛋的供给就变少了。


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我们消费变少了,但供给减得更快,那价格就会涨。


从现在的市场来看,通缩预期修复反而开始转向通胀会逐渐回升。


所以最近的消费基金和消费概念都特别火,但消费和医药都有同一个问题,回调起来都不会太狠,买点比较难把握。


在今后,我们要逐渐适应不确定的未来,要很努力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钱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