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的「勾兌」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勾兌的酒到底能不能喝?

近些年來,關於白酒的“勾兌”問題一直廣泛受到議論,因為漸漸有了一種說法,說是現在的白酒不安全了,根本不是純糧食酒,都是用酒精勾兌的,甚至有網友調侃道:以前的白酒是(娘)釀造的,現在的白酒是狗(勾)兌的。雖是氣話,但也實屬無奈,因為感覺現在很少能喝到真酒了。

白酒的“勾兌”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勾兌的酒到底能不能喝?

但是關於白酒到底是怎麼勾兌的,對人身體到底能造成什麼樣的損害,這些問題大家也是一頭霧水,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白酒的“勾兌”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勾兌的酒到底能不能喝?

中國的酒文化歷史悠久,據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釀酒器具表明: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存在釀酒這一行業,而釀酒之起源還在此之前。先說一下傳統白酒到底是怎麼釀造出來的,釀酒就是一個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含一定濃度酒精飲料的過程。大致的做法就是蒸餾法,將糧食固態發酵,然後底部加熱蒸餾,冷卻,最後出來的就是純糧食酒。

白酒的“勾兌”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勾兌的酒到底能不能喝?

蒸餾法做酒一般要出酒好幾次,每一次出來的度數都不一樣,比如說頭曲、二曲,口感和度數都不一樣,可以相互兌在一起,但是以前沒有“勾兌”這個說法。

“勾兌”這個說法是在建國後才有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瀘州老窖酒廠首創“勾兌”概念,在香精香料尚未成熟發展的年代,當時的勾兌指的是用不同糟別的酒進行調製,以此達到酒口感的穩定。據說最早的勾兌是在酒罈裡進行的,選用兩壇酒互相彌補各自的缺陷。所以,最初的勾兌,為的是酒口感的穩定,用的是原酒與原酒勾兌,這種勾兌完全是為了口感,沒有一點害處。但是情況在1955年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

白酒的“勾兌”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勾兌的酒到底能不能喝?

當時的國內糧食供應十分緊張,白酒行業又是耗糧大戶。當時生產一噸白酒大約需要耗糧3-4噸因此,於是在1955年,工業部在山東煙臺提出了所謂的“煙臺釀酒操作法”,用地瓜幹為代用品生產酒和酒精。但瓜幹也是糧食啊,有什麼不一樣嗎,且往下看。

到了1956年,開始用玉米和薯類通過液態發酵蒸餾出高純度酒精,這裡的重點是液態發酵,液態法是參照蘇聯改制伏特加酒的經驗提出的。液態發酵的酒,成分非常單一,只含乙醇,含營養成非常少,若是用薯類等雜糧釀造,雜質更多、酒質更差,價格就更便宜了。看到了嗎,不光營養成分少,而且有害物質多,這就是大家對液態“勾兌”深惡痛絕的實際的出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

白酒的“勾兌”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勾兌的酒到底能不能喝?

液態發酵的白酒,不僅僅是上面兩個弊端,最重要的是,因為酒精中含有的各種帶有酒香味的成分極少,口味非常差,所以必須加香精或者其他物質到酒精裡,這些香精一類的東西,其安全性就不好說了,更有少數不良商家為了口感好,在酒精中加入有害物質,那肯定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當然,液態發酵的酒精,也是純糧食的,只是成本低,口味差,添加的香精過多,假酒則是用工業酒精做的,這個在概念上還是不一樣的。但是,如果液態發酵的酒里加入了有害的香精或者其他物質,說白了也就是假酒,並且隱蔽性更強,短時間內不易被發現。

白酒的“勾兌”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勾兌的酒到底能不能喝?

小時候天天都能聞到的酒糟的香味,相信大家好多年都沒有聞到了吧,那就是傳統固態釀酒法所用的原料。現在大部分酒廠都是改為液態法制作白酒了,主要原因當然是生產成本低,這個無需多說

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對“勾兌”一詞能不能理解了?如果喜歡,加關注和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