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勾兌:一個被誤解的工藝技術!

每當說到白酒的勾兌,大多數人皆是談虎變色,甚至憤憤不平。這實際上,人們對白酒勾兌產生了誤解。勾兌技術是現行市場上白酒的一個必經環節,新產生的基酒並不適合直接飲用,都必須經過勾兌的工藝過程後才能進入到下一個生產環節,因為新產生的基酒辛辣刺喉,屬於是高度數的酒精。飲用市場上的白酒會覺得口感圓潤,正是因為經過勾兌去除了基酒中的辛辣,白酒生產商一般稱之為勾調後的酒。白酒的勾兌技術並非是中國白酒行業獨有的,國際上現有售賣的烈酒,如伏特加、威士忌等全部都是經過勾兌的蒸餾酒。

勾兌:一個被誤解的工藝技術!

白酒生產行業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生香靠發酵、提香靠蒸餾、成型靠勾兌”,其中勾兌技術是釀酒的畫龍點睛之筆。許多人不理解,主要在於對白酒的生產過程缺乏認知。白酒經過蒸餾處理後,其主要的成分構成大約98%是乙醇和水,還有2%是微量成分,別小看這2%的微量成分,但它最終影響了白酒的風格和質量。簡單的說,白酒剛釀造出來並沒有完全體現酒品風格的物質轉化,整體的酒質呈現粗劣淡寡,酒體也缺乏豐滿,品格單一。白酒工廠裡不同車間出的酒味道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同車間不同生產時間生產出來的白酒,所含的主要微量成分的量或者量比關係也不會完全一致,口感上參差不齊,這就需要靠勾兌統一口味,去除雜質,協調香味。之所以說“勾兌”是白酒釀造的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藝,正是由於白酒生產中會產生微量成分影響白酒的口感酒質,一般人是難以入口的,白酒生產商為了使白酒的質量趨向完美、符合品牌的傳統風格、出廠產品質量統一,勾兌便必不可少。

勾兌:一個被誤解的工藝技術!

前面的內容已經解釋了為什麼白酒需要勾兌,為何公眾一旦提起勾兌就聞之變色呢?在通過資料查詢後,我們發現有兩件事影響了公眾對於勾兌的認知,將勾兌和白酒造假聯繫在一起。第一件事是發生在1998年春節期間的山西文水縣特大假酒案,在這起惡性案件中,有27人因為引用了不法商販用甲醇兌水製成的散裝白酒而導致身亡,這起案件在當時社會引起了劇烈反響,各大媒體紛紛跟進報道。而此事又經時任中央領導批示,公眾初步形成了對“勾兌”的認知。

在此之後的1999年,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在一次新工藝白酒研討會上指出,目前採用食用酒精生產的新工藝白酒達到70%。但是沈怡方的觀點卻被當時的媒體誤讀,國家級權威媒體直接報道為“目前我國70%的白酒系勾兌”。這就導致很多人將兩件事聯想到一起,由此形成了“勾兌酒”等於假酒或劣質酒,不敢喝、不能喝的廣泛認知。

實際上,早在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過問下制定的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中就有勾兌白酒這一課題。勾兌白酒發展到今天的技術水平,從一定意義上說,是這一主題不斷進展的成果。勾兌白酒裡所含的總酸、總脂、醛、雜醇酒等等微量成分只有後者的十分之幾甚至百分之幾,所以,從現代文明的角度講,喝了酒精勾兌的白酒之後口不幹、頭不疼,是衛生安全的。

勾兌:一個被誤解的工藝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