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酒缸:過去北京老爺們兒喝酒好去處

總聽人說,現在的京城,連個喝酒的地方都沒有了。我聽了詫異,偌大的北京城,還能討不到一杯酒喝?後來才知道,並不是沒有地方了,而是沒有“內味兒”了。

啥味兒呢?

在舊時的老北京城裡,還沒有現在這樣燈光迷離的後海酒吧街。想要得一口好酒,得往大衚衕、小衚衕裡面尋。過去的北京老少爺們兒不管是無聊了,還是寂寞了;是犯愁了,還是想找樂呵了,都愛往衚衕裡的“大酒缸”裡面奔。

大酒缸:過去北京老爺們兒喝酒好去處

▲大柵欄。圖源:新浪博客@無敵玲子的博客

這可不是說,大家都喜歡去酒缸裡擠著。“大酒缸”是老北京對酒館的愛稱。大酒缸之所以叫“大酒缸”,是因為酒館裡除了櫃檯和長凳之外,就只有酒缸了,小點兒的店面只能擺三四個,大點兒的能擺上七八個,連張八仙桌都沒有。將酒缸在地裡埋上半截,再在酒缸上蓋上厚厚的紅漆油過的木蓋子,這就攢成了一張桌子。

大酒缸:過去北京老爺們兒喝酒好去處

▲馬海方繪《紅旗系列50之大酒缸》。圖源:雅昌藝術

愛去大酒缸喝酒的人,有賣力氣的,也有家境殷實的。所有人都圍在酒缸邊兒上,一邊抿著小酒,一邊“說地又說天,說完北海說西單”地聊著幾個古往今來的奇聞趣事,一坐就是兩三個鐘頭。如果要是找能和現在的“茅五劍”比肩的高檔酒,這裡是找不到的,二鍋頭和燒刀子才是大家的心頭好。在某某樓或者某某堂裡,哪有在大酒缸對味兒。

大酒缸:過去北京老爺們兒喝酒好去處

▲大酒缸。圖源:網絡

要是再來上一兩個可口的小菜就更妙了。大酒缸裡的小菜分“自制”“外叫”,且大多都是涼菜,熱食很少,偶爾才有燉排骨、侉燉魚這樣的硬菜。大酒缸自制的菜品又分為“常有”和“應時”。例如開花豆、花生米、豆腐乾、拌豆腐絲、玫瑰棗、煮蠶豆、拍黃瓜、炸蝦米、炸咯吱盒……都是四時常有的酒菜。像拌粉皮、拌菠菜、芥末白菜墩、河蟹海蟹、燻黃花魚、魚凍、香椿豆、鮮藕等,都是應時的酒菜。

大酒缸:過去北京老爺們兒喝酒好去處

▲芥末白菜墩。圖源:網絡

拌菠菜應該是大酒缸裡最便宜的酒菜,據汪曾祺先生回憶,在1948年以前,才三分錢一碟。拌菠菜的做法也極為簡單,菠菜焯熟,切成寸段,放上一勺芝麻醬,最後再加上一勺蒜汁或者一點兒芥末拌勻,就齊活兒了。

後來,汪曾祺仿照自己家鄉拌枸杞頭、拌芥菜的方法自創了一種拌菠菜的新法。菠菜洗淨去根,焯八成熟,過涼水後再加上一點鹽,剁成菜泥。將菜泥擠去菜汁,用手在盤子裡摶成寶塔狀。再將之前備好的香乾末、蝦米、薑末、青蒜末,手捏緊,分層堆在菠菜泥上,如寶塔頂。然後將醬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許味精在小碗中調好。最後將調料輕輕自塔頂淋下,吃時將寶塔推倒,諸料拌勻。看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大酒缸:過去北京老爺們兒喝酒好去處

▲學著汪曾祺先生做的菠菜塔。圖源:中古廚房

如果要“外叫”小菜的話,也不用跑太遠,大酒缸門口就有它的“寄生”營業,專賣涼熱酒菜,主要是肉類,分為“紅櫃子”“白櫃子”

“紅櫃子”以豬頭臉兒和肘子為中心,兼有豬肝兒、肥腸、燻豆腐乾、燻雞子等,可以零賣。“白櫃子”專賣驢肉或者羊肉。按理說,這些大酒缸完全可以自己經營這些酒菜,還可以多賺一筆錢,豈不美哉?可是他們都不賣,為什麼呢?

大酒缸:過去北京老爺們兒喝酒好去處

▲大酒缸。圖源:網絡

其實,在茶館門口也有這樣的攤位。後來董夢知先生請教過一些“老北京”,他們說:“窮幫窮唄,窮不幫窮,誰照應啊!”意思是說,茶館老闆有意將這份商機讓給那些賣零食的小販們。我想,大酒缸大略也是如此。不過,在這其中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有知曉內情的人,還望不吝賜教。

除了門外攤位上的肉食,有時候也會有人到燒餅店買兩個幹迸兒帶著,既可以下酒,又可以當主食充飢。幹迸兒實際上就是螺螄轉兒。燒餅店會將當天賣不完的螺螄轉放入將要熄滅的爐內的馬道里,用小火烘乾,就成了幹迸兒。在舊時的北京的大酒缸裡還流傳著一句口頭語:幹迸兒就酒嘎嘣脆

大酒缸:過去北京老爺們兒喝酒好去處

▲螺螄轉。圖源:網絡

大酒缸裡雖然酒菜簡單,但是嚼上兩粒開花豆,再滋溜上一口小酒,這才是生活。而現在的酒吧,少了那股令人著迷的市井的煙火氣。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守璞如初”(Chinese-liquor),感謝授權轉載!

[1] 祝長久,《大酒缸:圍坐缸蓋喝二兩》,北京文摘;

[2] 陳君遠,《老北京大酒缸》,老北京的記憶;

[3] 曉薇,《穿越時空:京城再現“記憶中的大酒缸” 》,中外酒業;

[4] 《流傳至今的北京小吃》,時代經貿;

[5] 汪曾祺,《談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