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酒缸:过去北京老爷们儿喝酒好去处

总听人说,现在的京城,连个喝酒的地方都没有了。我听了诧异,偌大的北京城,还能讨不到一杯酒喝?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没有地方了,而是没有“内味儿”了。

啥味儿呢?

在旧时的老北京城里,还没有现在这样灯光迷离的后海酒吧街。想要得一口好酒,得往大胡同、小胡同里面寻。过去的北京老少爷们儿不管是无聊了,还是寂寞了;是犯愁了,还是想找乐呵了,都爱往胡同里的“大酒缸”里面奔。

大酒缸:过去北京老爷们儿喝酒好去处

▲大栅栏。图源:新浪博客@无敌玲子的博客

这可不是说,大家都喜欢去酒缸里挤着。“大酒缸”是老北京对酒馆的爱称。大酒缸之所以叫“大酒缸”,是因为酒馆里除了柜台和长凳之外,就只有酒缸了,小点儿的店面只能摆三四个,大点儿的能摆上七八个,连张八仙桌都没有。将酒缸在地里埋上半截,再在酒缸上盖上厚厚的红漆油过的木盖子,这就攒成了一张桌子。

大酒缸:过去北京老爷们儿喝酒好去处

▲马海方绘《红旗系列50之大酒缸》。图源:雅昌艺术

爱去大酒缸喝酒的人,有卖力气的,也有家境殷实的。所有人都围在酒缸边儿上,一边抿着小酒,一边“说地又说天,说完北海说西单”地聊着几个古往今来的奇闻趣事,一坐就是两三个钟头。如果要是找能和现在的“茅五剑”比肩的高档酒,这里是找不到的,二锅头和烧刀子才是大家的心头好。在某某楼或者某某堂里,哪有在大酒缸对味儿。

大酒缸:过去北京老爷们儿喝酒好去处

▲大酒缸。图源:网络

要是再来上一两个可口的小菜就更妙了。大酒缸里的小菜分“自制”“外叫”,且大多都是凉菜,热食很少,偶尔才有炖排骨、侉炖鱼这样的硬菜。大酒缸自制的菜品又分为“常有”和“应时”。例如开花豆、花生米、豆腐干、拌豆腐丝、玫瑰枣、煮蚕豆、拍黄瓜、炸虾米、炸咯吱盒……都是四时常有的酒菜。像拌粉皮、拌菠菜、芥末白菜墩、河蟹海蟹、熏黄花鱼、鱼冻、香椿豆、鲜藕等,都是应时的酒菜。

大酒缸:过去北京老爷们儿喝酒好去处

▲芥末白菜墩。图源:网络

拌菠菜应该是大酒缸里最便宜的酒菜,据汪曾祺先生回忆,在1948年以前,才三分钱一碟。拌菠菜的做法也极为简单,菠菜焯熟,切成寸段,放上一勺芝麻酱,最后再加上一勺蒜汁或者一点儿芥末拌匀,就齐活儿了。

后来,汪曾祺仿照自己家乡拌枸杞头、拌芥菜的方法自创了一种拌菠菜的新法。菠菜洗净去根,焯八成熟,过凉水后再加上一点盐,剁成菜泥。将菜泥挤去菜汁,用手在盘子里抟成宝塔状。再将之前备好的香干末、虾米、姜末、青蒜末,手捏紧,分层堆在菠菜泥上,如宝塔顶。然后将酱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许味精在小碗中调好。最后将调料轻轻自塔顶淋下,吃时将宝塔推倒,诸料拌匀。看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大酒缸:过去北京老爷们儿喝酒好去处

▲学着汪曾祺先生做的菠菜塔。图源:中古厨房

如果要“外叫”小菜的话,也不用跑太远,大酒缸门口就有它的“寄生”营业,专卖凉热酒菜,主要是肉类,分为“红柜子”“白柜子”

“红柜子”以猪头脸儿和肘子为中心,兼有猪肝儿、肥肠、熏豆腐干、熏鸡子等,可以零卖。“白柜子”专卖驴肉或者羊肉。按理说,这些大酒缸完全可以自己经营这些酒菜,还可以多赚一笔钱,岂不美哉?可是他们都不卖,为什么呢?

大酒缸:过去北京老爷们儿喝酒好去处

▲大酒缸。图源:网络

其实,在茶馆门口也有这样的摊位。后来董梦知先生请教过一些“老北京”,他们说:“穷帮穷呗,穷不帮穷,谁照应啊!”意思是说,茶馆老板有意将这份商机让给那些卖零食的小贩们。我想,大酒缸大略也是如此。不过,在这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有知晓内情的人,还望不吝赐教。

除了门外摊位上的肉食,有时候也会有人到烧饼店买两个干迸儿带着,既可以下酒,又可以当主食充饥。干迸儿实际上就是螺蛳转儿。烧饼店会将当天卖不完的螺蛳转放入将要熄灭的炉内的马道里,用小火烘干,就成了干迸儿。在旧时的北京的大酒缸里还流传着一句口头语:干迸儿就酒嘎嘣脆

大酒缸:过去北京老爷们儿喝酒好去处

▲螺蛳转。图源:网络

大酒缸里虽然酒菜简单,但是嚼上两粒开花豆,再滋溜上一口小酒,这才是生活。而现在的酒吧,少了那股令人着迷的市井的烟火气。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守璞如初”(Chinese-liquor),感谢授权转载!

[1] 祝长久,《大酒缸:围坐缸盖喝二两》,北京文摘;

[2] 陈君远,《老北京大酒缸》,老北京的记忆;

[3] 晓薇,《穿越时空:京城再现“记忆中的大酒缸” 》,中外酒业;

[4] 《流传至今的北京小吃》,时代经贸;

[5] 汪曾祺,《谈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