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的人每天都能吃到這些嗎?讓我這個吃貨羨慕的很啊

邢臺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飲食文化亦是源遠流長,極具文化內涵。各地小吃眾多。2010年第二屆烹飪技術大賽曾評出十大名小吃為:邢臺鍋貼、白牌燒雞、威縣火燒、廣宗薄餅、臨西餅卷肉、清河菜豆腐、邢臺包、黑家餃子、隆堯羊湯、臨城醃肉。

邢臺的人每天都能吃到這些嗎?讓我這個吃貨羨慕的很啊

邢臺鍋貼頗有名氣,也是頗有來頭。是河北十種地方名吃之一。1934年,馮玉祥的廚師南宮人張漢英隨軍來到邢臺,在邢臺南關市場院開設了“六合居”飯莊,專做鍋貼。出鐺的鍋貼外焦裡嫩,香而不膩,因而吸引了牛城百姓。1956年公私合營併入邢臺飯莊,1991年被評為全省優質風味產品。 

鍋貼的做法倒也簡單,和餃子的做法類似。先和麵,面和好後餳十分鐘。在此期間調餡。葷素均可,多以豬肉餡為常品,根據季節配以不同鮮蔬。因為要用油煎,所以餡中不宜放油太多,以清鮮為宜。餡調好後,面也就餳好了,然後擀餃子皮。包時取一張餃子皮,放入餡,中間捏住成月牙形,兩邊留口,就OK了。然後就是煎制了。在平底圓鍋底部抹一層油,然後把包好了的鍋貼在鍋裡整齊地碼好,小火煎3分鐘後,鍋貼底部基本已變色,再向鍋中加入半杯熱水蓋上鍋蓋燜煎,2分鐘再打開,中間翻鍋一次,如此反覆2-3次即可出鍋了。 

除了火候,餡料的調配也是好吃的關鍵,再說給大家幾條調餡的小TIPS:牛肉要加薑汁,豬肉要拌蔥姜水,香油要多放,去腥才能徹底,質地才夠潤滑,千萬不要加蛋,否則餡太乾無汁。蔥姜水不妨多放,一斤肉至少要拌進半碗水,順方向調勻,然後稍放冰箱冰過,會比較好包,吃的時候咬開也才會有湯汁。

邢臺的人每天都能吃到這些嗎?讓我這個吃貨羨慕的很啊

白牌燒雞,又稱邢臺道口燒雞 ,是河北邢臺的肉食名品,早在1959年即獲河北省食品一等獎;1980年,又被評為河北肉類名牌食品。邢臺的燒雞源於河南道口鎮,是道口“義興張”燒雞的分支。 

製作方法:

1、選料:須用生長半年以上、兩年之內的嫩雛雞和肥母雞,重量在1~1.25千克的健康無病之雞,病、死、殘之雞一律不用。

2、宰剖:將活雞宰殺,放淨血,趁雞體未涼時即入58~60℃的熱水中浸燙,煺淨雞毛,技術熟練者每分鐘可煺淨1只雞。然後洗淨雞體斬去雞爪,在雞頸上方割口以切斷食管、氣管,在雞臀部開7~8釐米口子,取出內臟,拉出氣管、食管沖洗乾淨。

3、整型:先用利刃將雞肋骨、椎骨中間處切斷、按折,選一段高梁稈,放雞腹內,撐開雞身;再在雞下腹脯尖處割一小圓洞,將雞腿交叉插入洞內;兩翅交叉插入腔內,使整雞成兩頭尖的半圓形,洗淨後懸掛,晾乾表皮水分。

4、油炸:把晾好的白條雞均勻地塗上蜂蜜水(水和蜂蜜的比例為6∶4),然後入150~160℃的熱油鍋內翻炸約半分鐘,炸至柿紅色即可。

5、滷煮:將雞按大小順序擺於鍋內,加上煮雞老湯,對入鹽水,放入藥料袋,上用竹箅壓住雞身,使湯浸到最上層雞身的一半,先用大火將湯煮沸,加入約12克硝,改小火燜煮約3~5小時(時間依季節、雞齡而定),即可出鍋。

6、撈雞:撈雞時先備好專用工具,手、眼配合好,一隻手用叉子夾住雞頸,另一隻手用雙筷端住雞腹內秫秸,迅速離鍋放好,以保持雞型完整。

產品特點:邢臺道口燒雞,造型美觀完整,色澤淺紅而帶嫩黃,肉質軟爛,味美鮮香,一般可存放2~5日而色味不變,冬季存放時間更長。

邢臺的人每天都能吃到這些嗎?讓我這個吃貨羨慕的很啊

威縣火燒,又叫牛舌頭火燒 。燒餅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早在唐朝就有記載說:“胡餅、饆饠等為胡食,自西域傳入。”(唐慧琳《一切經音義》第三十七卷)這裡說的“胡餅”即是我們現在說的燒餅,是伴隨著西域客商,沿著“絲綢之路”傳至山西的。白居易詩中“面脆油香新出爐”說的就是這胡餅了。 

而說起火燒,這個燒餅的“近親”,其淵源卻是出自威縣。早在清朝中葉,威縣火燒就以其獨特的工藝,香酥的口感遠近聞名了。明朝“燕王掃北”之亂之後。河北一帶民生凋敝,人煙稀少。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遷山西民以實之。” 隨著山西移民的遷入,原由西域傳到山西的以吊爐打燒餅的手藝也自然傳到威縣一帶,威縣人獨出心裁,融合北方的大餅與胡餅的工藝,以威縣的細白麵與小磨香油為原料,佐以細鹽、花椒粉,用吊爐烘烤,創制了風味獨特的“火燒”。火燒與燒餅工藝接近,口味、形狀卻不同。因狀如牛舌,俗稱“牛舌頭火燒”。隨著威縣在外地做打製火燒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名聲也越播越廣,人們都稱其為“威縣火燒”。 

威縣火燒用料考究、工藝特殊、味美層多、肉嫩皮酥。和麵、抻條、成型、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獨特之處,比如用吊爐烘烤,木炭作底火,要柴硬火溫;用火有講究,須外高內低;生坯置爐內,經四翻七轉。剛出爐的火燒外皮焦黃,外酥內軟,香而不膩,口感極好。據說,在民國初年,威縣打火燒的名師以黃街石老美、西街和友林最負盛名。解放前後,又有劉振英、李保海、馬佩琴名重一時。近年又湧現出李柱等一批後起之秀。 

現在的威縣火燒又多了幾個新品種,如油酥火燒、糖火燒、餡火燒等等,來滿足人們日益挑剔的口味。

邢臺的人每天都能吃到這些嗎?讓我這個吃貨羨慕的很啊

廣宗薄餅 ,也叫“風吹大油餅”。這名字的由來,應該是因為它的“薄”吧——直徑一尺半的一張油餅,僅重三、四兩,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竟能夠隔餅看報,真是比紙還薄了,風一吹怕就跑了。若是用此薄餅做餅卷肉,那裡面的肉透過薄餅顯出一種誘人的色澤來,真是叫人頓生饞意。 

廣宗薄餅源於廣宗城東北的李懷村。從明朝中葉開始,李懷集市規模擴大,每逢集日,四方商賈雲集,李懷集熱鬧非凡,而廣宗薄餅在李懷集上以它獨特的風味獨樹一幟,備受人們青睞,生意日漸興隆,名聲也越來越響亮,在中央電視臺“中國一絕”欄目中播出後,就聞名全國了。 

廣宗薄餅不僅金黃透明,薄厚均勻,賣相極佳,更重要的是味香質軟,極為可口。要做到這幾點,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廣宗薄餅從和麵開始就與一般的餅是不同的,它不是用手和麵,而使用麵杖攪面,夏天放入少量食鹽,冬天則用溫水和麵,這樣和出的面較柔韌。面和好後,用麵杖將其從盆中挑到案板上,然後揪下拳頭大小一塊麵,摻入適量麵粉,稍揉片刻,用擀杖擀開,在上面灑上少許細鹽,滴入幾滴香油,再用擀杖甩製成直徑約一尺半的薄如紙張的圓餅。這個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香飄飄了。然後,把擀好了的的麵餅用擀杖輕輕挑起,運用腕力輕輕放在抹勻油了的鏊子上,開始加火。俗話說“三分和麵七分火候”,這烙餅最關鍵的就是火候了,火大了,烙出的餅易黑糊乾硬,不易入口,火小了,烙出的餅就成了“白禿子”,不但難看,而且外熟裡生,不能入口。只有火候掌握好了,才能烙出面相好、味道佳的薄餅來。 

儘管廣宗薄餅的名氣越來越大,但它平民、大眾的屬性從未改變,價格依然還是那麼便宜。廣宗薄餅,出於民間,最終於還是屬於民間。

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