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才女曾經也是個“厭學娃”,因材施教,用愛陪伴孩子成長

總有家長在問:

不懂得孩子的成長心理和成長規律

不瞭解孩子的天賦優勢與天性特點

不知道正確的教育引導和輔導方法

不知不覺走進了家庭教育的誤區

總有一些年輕人在問:

在工作或求學的路上比較迷茫

不知道自己擅長的點在哪方面

似乎自己沒有任何天賦

其實,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擁有著可驚歎人類的天賦存在,可是他們卻沒有生活在一個有利於他天賦發展以及能力發展的環境裡,這個環境就是教育的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有天賦,每個人都要自己的才能,關於天賦,關於教育,關於因材施教這個話題,會影響到我們對孩子教育的信心,還有關乎孩子未來的發展。每個家庭有所不同,每個孩子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教育也一定是有針對性、差異化的。

國民才女曾經也是個“厭學娃”,因材施教,用愛陪伴孩子成長

今天的國民才女,曾經是個“厭學娃”

2017年2月,第二屆《中國詩詞大會》,一個書香四溢、從容淡定的上海姑娘,以一段“飛花令“,一戰成名。在場評委拍案叫絕:“這肯定是童子功,從小積累到現在!”

她叫武亦姝,當時16歲,是復旦附中的一名高一學生。她憑藉對詩詞豐富的積累、強大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在《中國詩詞大會》大放異彩,取得了詩詞大會開播以來的最高分,成功奪冠,被譽為“國民才女”

國民才女曾經也是個“厭學娃”,因材施教,用愛陪伴孩子成長

6月23日,2019年上海高考成績揭曉,這位國民才女又一次被推上熱搜——高考成績613分(上海滿分660),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理科實驗班)錄取。

但其實武亦姝曾經是個“厭學娃”。作為家中獨女,武亦姝剛進幼兒園,父母就為她實施了嚴厲的“家教方針”——每天放學後,要學識字、背古詩、繪畫...... “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和所有的中國家長一樣。

過大的壓力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此以往,武亦姝產生了厭學心理學,不願意學習,幼兒園的作業也是草草了事,成為了老師眼裡的“差生”。

直到一次武亦姝父母去朋友家拜訪,改變了他們的教育觀念。這位朋友家的小孩非常愛讀書,不僅喜歡童話故事,連工具書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夫妻倆問孩子是怎麼培養的,結果朋友給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沒有培養過。

這位孩子的父親是學者,母親是作家,家中藏書眾多。客廳、書房、臥室、兒童房、衛生間,隨處可見孩子父親喜歡的歷史哲學宗教,母親熱愛的社科文學藝術,孩子痴迷的繪本寓言童話。閒來無事,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讀書,相互討論,共同提高。

國民才女曾經也是個“厭學娃”,因材施教,用愛陪伴孩子成長

從此以後,武亦姝的父母也做出了教育方式的改變。武亦姝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爸爸是一名律師,媽媽是美術老師。

“武亦姝放學回家後,爸爸不再只是玩電腦和下棋,而是主動拿起書來,陪她一起閱讀,在講述書中情節時鍛鍊了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也開發了想象力;媽媽在陪女兒讀書作畫中也提高了自身技藝。爸媽還經常和女兒一起玩“詩詞接龍”遊戲,誰輸了就要做家務”。另外,為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爸爸媽媽也會在假期帶武亦姝四處旅遊,並鼓勵她把所見所得寫成作文或是日記。

在這樣耳濡目染的薰陶感染下,武亦姝對學習的態度也逐漸轉變,逐漸愛上詩詞,父母也實現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長。大家都認同,一個人只有在興趣的趨勢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在某些時候,說一萬遍“你應該這樣做”,不如親身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得到薰陶、有所體會,這樣的親子教育才是深入而有效的。

在羨慕武亦姝的成功的同時,每個父母也可以藉此機會回過頭思考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

我們有沒有真正做到以身作則?

我們有沒有發現孩子的天賦?

對孩子的興趣有沒有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培養?

我們有沒有給到孩子的高質量的陪伴?

愛我請從懂我開始

蒙臺梭利說,愛是兒童成長的土壤, 兒童只有得到了充分的關愛, 才能夠具備健全的人格、 心智、 道德。”我們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那麼請從懂他開始,愛因斯坦說,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天才,往往在他們求知的過程中,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份。天才,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國民才女曾經也是個“厭學娃”,因材施教,用愛陪伴孩子成長

本課程主要介紹如何透過分析人的腦細胞,通過大腦新皮質結構功能,找到人體的生命特質來對應每個人的優勢能力,為孩子找到學習定位。課程內容融合醫用遺傳皮紋學、大腦生理學,認知行為科學等三大專業系統,透過慧芳老師淺顯易懂的表達方式,落地的實用方法,將給年輕父母帶來新穎的育兒觀念及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