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才女曾经也是个“厌学娃”,因材施教,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总有家长在问:

不懂得孩子的成长心理和成长规律

不了解孩子的天赋优势与天性特点

不知道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辅导方法

不知不觉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

总有一些年轻人在问:

在工作或求学的路上比较迷茫

不知道自己擅长的点在哪方面

似乎自己没有任何天赋

其实,这个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拥有着可惊叹人类的天赋存在,可是他们却没有生活在一个有利于他天赋发展以及能力发展的环境里,这个环境就是教育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每个人都要自己的才能,关于天赋,关于教育,关于因材施教这个话题,会影响到我们对孩子教育的信心,还有关乎孩子未来的发展。每个家庭有所不同,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教育也一定是有针对性、差异化的。

国民才女曾经也是个“厌学娃”,因材施教,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今天的国民才女,曾经是个“厌学娃”

2017年2月,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一个书香四溢、从容淡定的上海姑娘,以一段“飞花令“,一战成名。在场评委拍案叫绝:“这肯定是童子功,从小积累到现在!”

她叫武亦姝,当时16岁,是复旦附中的一名高一学生。她凭借对诗词丰富的积累、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在《中国诗词大会》大放异彩,取得了诗词大会开播以来的最高分,成功夺冠,被誉为“国民才女”

国民才女曾经也是个“厌学娃”,因材施教,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6月23日,2019年上海高考成绩揭晓,这位国民才女又一次被推上热搜——高考成绩613分(上海满分660),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理科实验班)录取。

但其实武亦姝曾经是个“厌学娃”。作为家中独女,武亦姝刚进幼儿园,父母就为她实施了严厉的“家教方针”——每天放学后,要学识字、背古诗、绘画...... “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和所有的中国家长一样。

过大的压力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武亦姝产生了厌学心理学,不愿意学习,幼儿园的作业也是草草了事,成为了老师眼里的“差生”。

直到一次武亦姝父母去朋友家拜访,改变了他们的教育观念。这位朋友家的小孩非常爱读书,不仅喜欢童话故事,连工具书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夫妻俩问孩子是怎么培养的,结果朋友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根本没有培养过。

这位孩子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作家,家中藏书众多。客厅、书房、卧室、儿童房、卫生间,随处可见孩子父亲喜欢的历史哲学宗教,母亲热爱的社科文学艺术,孩子痴迷的绘本寓言童话。闲来无事,全家人就聚在一起读书,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国民才女曾经也是个“厌学娃”,因材施教,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从此以后,武亦姝的父母也做出了教育方式的改变。武亦姝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一名律师,妈妈是美术老师。

“武亦姝放学回家后,爸爸不再只是玩电脑和下棋,而是主动拿起书来,陪她一起阅读,在讲述书中情节时锻炼了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开发了想象力;妈妈在陪女儿读书作画中也提高了自身技艺。爸妈还经常和女儿一起玩“诗词接龙”游戏,谁输了就要做家务”。另外,为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爸爸妈妈也会在假期带武亦姝四处旅游,并鼓励她把所见所得写成作文或是日记。

在这样耳濡目染的熏陶感染下,武亦姝对学习的态度也逐渐转变,逐渐爱上诗词,父母也实现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大家都认同,一个人只有在兴趣的趋势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在某些时候,说一万遍“你应该这样做”,不如亲身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得到熏陶、有所体会,这样的亲子教育才是深入而有效的。

在羡慕武亦姝的成功的同时,每个父母也可以借此机会回过头思考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

我们有没有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我们有没有发现孩子的天赋?

对孩子的兴趣有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我们有没有给到孩子的高质量的陪伴?

爱我请从懂我开始

蒙台梭利说,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 儿童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关爱, 才能够具备健全的人格、 心智、 道德。”我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那么请从懂他开始,爱因斯坦说,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往往在他们求知的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扼杀了他们的天份。天才,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国民才女曾经也是个“厌学娃”,因材施教,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透过分析人的脑细胞,通过大脑新皮质结构功能,找到人体的生命特质来对应每个人的优势能力,为孩子找到学习定位。课程内容融合医用遗传皮纹学、大脑生理学,认知行为科学等三大专业系统,透过慧芳老师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落地的实用方法,将给年轻父母带来新颖的育儿观念及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