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食記|津菜裡的鯽魚和棘頭魚

閒食記|津菜裡的鯽魚和棘頭魚

守河臨海的天津人對水產有著不一般的感情,深諳此道的他們,自然對時令有著異乎尋常的精準把控。"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這句民諺就是最好的詮釋,因為稍一遲疑,美味便會與你失之交臂。

今天要聊的就是"鯽魚"和"棘頭魚"——會在不同時節登上懂吃、會吃的天津人餐桌,輪番唱著以好吃為主題的大戲的——"河海兩鮮"。

它們名稱雖聽著相似,卻是截然不同的品種,前者是淡水魚,小一些的被稱作"鯽瓜子"。後者是海水魚,學名"棘頭梅童魚",通常被天津人叫做"棘頭魚",也會被誤寫為"鯽頭魚"。

以致讓外地人聽到"鯽魚"和"鯽頭魚"時,誤以為是一種東西。

鯽魚好吃,但是多刺。多被人用來煲湯,奶白色的魚湯雖是健脾、通乳的好食材,魚肉蘸食姜醋雖也能品味類似蟹肉之鮮,但食之需謹小慎微,不能大快朵頤,依然成為食客的遺憾。

在擅長烹調的天津怎麼可能給食客留下遺憾呢?加醋燜制,獨流酥魚便應運而生。

閒食記|津菜裡的鯽魚和棘頭魚

圖片選自網絡

靜海獨流鎮產醋,獨流老醋口感純正,酸中帶甜,色澤醬紅,香濃豐盈,正是燜制鯽魚的最佳原料和調味品。選用2寸餘長的小鯽魚,去鱗鰓腸,經油炸至金黃色後碼放入鍋,鍋底宜墊蔥段、薑片以防止長時間燜制糊底,加竹篦墊底亦可。另起一鍋,加底油燒熱,入蔥段、薑片、蒜瓣、大料煸制,加高湯、獨流老醋、醬豆腐、醬油、料酒、鹽、白糖,將製成的料湯倒入碼放鯽魚的大鍋,大火燒開後,小火燜制8個小時即可。

成品宜涼吃,入口酥爛,開胃解膩。

但如果以這樣手法烹飪"鯽頭魚"便是暴殄天物了。

閒食記|津菜裡的鯽魚和棘頭魚

圖片選自網絡

棘頭魚屬於小海鮮類,吃的就是一股"鮮勁兒",所以不宜長時間烹製,多是以"家熬"的形式出現。而"家熬"沒有統一的製作標準,配料和手法大致相同,只是在符合各家口味的基礎上略有增減。

新鮮的棘頭魚去頭去腸,蘸麵粉後油煎。另起一鍋爆香蔥段、薑片和大料後,烹入醬油,加鹽、味精和大蒜瓣(有些家庭版不選擇醬豆腐和麵醬)後加水,下入棘頭魚燉制。待湯收濃後即成。棘頭魚肉質鮮香細滑,入口爽嫩,魚骨酥軟鮮有旁刺,魚肉呈蒜瓣狀,嫩到"吹彈得破",配以貼餅子、粘卷子食之,營養均衡,口感豐富,若用餅子蘸食魚湯,那吸飽魚湯的餅子便可成為天底下一等一的絕妙美食。

棘頭魚雖不屬高檔魚類,但近些年也少見於市場,故常有商家以小黃花魚冒充獲利。

閒食記|津菜裡的鯽魚和棘頭魚

圖片選自網絡|左為棘頭魚右為小黃花

同為石首魚科的棘頭魚和小黃花,體型上稍有區別,確實難於分辨。前者魚頭較圓滑,魚尾末端呈明顯灰黑色;後者魚頭略尖,魚尾通體呈淺褐色。在口感上,棘頭魚肉質細膩油潤,入口鮮爽,而小黃魚略顯硬澀。

我們雖不如老饕食客一眼就能分辨,但如果多吃幾次,也能體會細微差異,因為小黃魚的滋味自是不可與"棘頭"同日而語的。


專注飲食,品味生活的煙火之氣,

喚醒對年代、味道和情感的回憶。

頭條|閒食記|一個懂吃、會做、不饞的教育人,致敬您的關注


近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