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第一美味“葫蘆雞”:皮酥肉嫩、香味醇筷到脫骨

近些年西安因為其歷史文化和美食吸引了一大波的遊客。一提起西安美食,被廣為傳頌的大多都是涼皮、肉夾饃、羊肉泡饃、油潑辣子面之類,但這些說到底,這些只能算是陝西的特色小吃。而真正能夠代表“陝菜”的,想必只有葫蘆雞了。

長安第一美味“葫蘆雞”:皮酥肉嫩、香味醇筷到脫骨

葫蘆雞是陝西西安市的傳統名菜,它始於唐代。葫蘆雞的製作過程非常繁雜,分為清煮、蒸籠、油炸三道工序。葫蘆雞作為陝菜第一大菜,在陝西省委研究室編寫的《陝西縣情》中介紹“以皮酥肉嫩、香味醇正著稱,譽為‘長安第一味’。因為是把雞捆起來烹製,做出來的雞是整形的,所以,其實這道菜本名應是“囫圇雞”。

長安第一美味“葫蘆雞”:皮酥肉嫩、香味醇筷到脫骨

相傳,葫蘆雞始於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的官廚。這個韋陟出身於官僚家庭,憑藉父兄的蔭庇,平步官場,錦衣玉食,窮奢極欲,對膳食極為講究,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就是一個標準的大吃貨,有“人慾不飯筋骨舒,夤緣須人郇公廚”(韋陟裘郇國公)之說。

有一天,韋陟命令家廚烹製酥嫩的雞肉。第一位廚師採用先清蒸,再油炸的辦法制出,韋陟品嚐後認為肉太老,沒有達到酥嫩的口味標準,大為惱火,便命下人將這位廚師鞭打五十而致死。第二位廚師採取先煮,後蒸,再油炸的方法;酥嫩的要求是都達到了,但由於雞經過三道工序的折騰,早已骨肉分離,成了碎塊。韋陟懷疑是家廚偷吃了雞肉,不容家廚辯說,又命家丁將家廚活活打死。但是因懾於韋陟的淫威,其他家廚不得不繼續為其烹飪。第三位家廚接受了上兩次家廚烹製的經驗教訓,在烹製前用細繩把雞捆紮起來,然後先煮,後蒸,再油炸。這樣烹製出來的雞,不但香醇酥嫩,而且雞身完整似葫蘆。韋陟品嚐後這才滿意。後來人們把用這種方法烹製出來的雞叫做“葫蘆雞”。其製作方法一直流傳下來。

長安第一美味“葫蘆雞”:皮酥肉嫩、香味醇筷到脫骨

製作正宗的葫蘆雞,選料是很有講究的,一般都是要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倭倭”雞。這種雞飼養一年,淨重在一公斤左右,肉質鮮嫩。葫蘆雞不僅選料樣的,製作工序也是十分的繁雜。首先把雞肉在清水中漂洗一下除淨血汙,煮時用麻絲將雞捆好,以保持雞的整形,待鍋內涼水燒沸,放入捆好的雞,煮半小時取出。放入盆內,再添加醬油、精鹽、蔥姜、八角、桂皮、料酒,再添些肉湯,入籠蒸熟。油炸技術要求十分嚴格,油必須要燒製八分書時才能開始炸雞肉。用手勺輕輕撥動正只雞,炸約半分鐘,至雞成金黃色,立即用鐵笊籬撈出淋淨,就可以裝盤上桌了,上桌時再另帶小蝶花椒鹽佐食。

長安第一美味“葫蘆雞”:皮酥肉嫩、香味醇筷到脫骨

正因為葫蘆雞選料嚴格,製作工序繁雜,它才能有如此的美味。如今葫蘆雞也成為了陝菜的名片了。在西安,哪個餐館的葫蘆雞不做到皮酥肉嫩,筷到脫骨都不敢自稱是陝菜館了。

長安第一美味“葫蘆雞”:皮酥肉嫩、香味醇筷到脫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