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傳統旗花面的製作工藝

傳統旗花面的製作工藝

1 燒湯:鐵鍋內放20斤水,一隻白條雞,5斤豬肉骨頭,大火燒開,舀去浮沫。全大料裝包入鍋,以砂仁、丁香提味。文火慢燒,湯要清亮。

2 出葉子:葉子即麵條,過去為手工製作,現在多用機壓麵條。要選上等麥子磨成的精粉,面要和硬,揉到一定程度,擀薄,要求光而柔韌,面切得要細如線條,講究"薄、筋、光"。

傳統旗花面的製作工藝

3 臊菜:雞肉絲、豬肉絲、環筍絲、海帶絲、黃花絲、蔥絲、薑絲等,入鍋炒,用上等菜油,不能帶醬色。

4 調湯:湯要以陳年老醋和胡椒出頭,以酸提味。湯上漂浮紅黃蛋皮和白色蔥花,蛋皮要切成小象眼狀,蔥花要用針將大蔥劃破,切成斜角狀。

5 造型:細瓷喇叭碗一隻,麵條5錢,麵條要整齊摺疊放在碗內,上小下大,頂端夾上臊菜,紅黃黑白,色彩分明。順碗邊澆上湯,紅黃蛋皮和蔥花便漂浮起來,看像一朵花,用筷子一挑,又像一面旗。

最後上桌以前要給面做“造型”。選用細瓷小碗,先將面片撈入碗內,大約半碗左右,上小下大,在面片上面加臊子。然後,順著碗邊慢慢把湯澆入,這時,就看蛋餅和蔥花漂浮起來,臊子在碗裡散開,看上去像一朵花,夾起面片,像一面小旗,正是:“挑起如旗,放下是花”,旗花面也因此而得名。

陝西人平時在家自己做旗花面其實沒有這麼講究,主要還是看手邊的材料,像西紅柿、土豆、洋蔥、胡蘿蔔、辣椒、雞蛋、肉丁……只要家裡有什麼都可以做進去,配料的形狀通常切成小丁狀,所有的配料可以炒制在一起澆水做成臊子湯;面片在開水裡煮熟撈起來放在碗裡,把臊子湯澆在面片上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