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貨想念武漢

吃貨想念武漢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武漢解封了。人們的味蕾也開始躁動。

這是個號稱30天能讓你早餐不重樣的城市,美食家蔡瀾稱之為“早餐之都”。

哪種食物最能代表武漢?我真得很想繞開熱乾麵。


拿什麼來配熱乾麵


“毫無疑問,排第一的當然是熱乾麵。”一個正身處意大利的武漢土著發來消息。她從未像現在這般對家鄉瘋狂想念,她說回家後一定要先來碗熱乾麵,配蛋酒。

蛋酒雖名為酒,但酒氣不重。說通俗點,它就是拿米酒衝雞蛋。酒要正宗的孝感米酒,蛋最好是土雞蛋。打散的雞蛋倒入米酒之中,以開水衝化並拌以白糖,色淡而微甜。


吃貨想念武漢

不過也有人說了,這種搭配還少樣東西——面窩。

面窩之於蛋酒,就像油條之於豆漿。雖名中帶“面”,但其原材卻是米與黃豆:將粳米研磨而成的米漿加以一定比例黃豆漿,放上蔥、鹽、薑末、芝麻等入鍋煎炸。

豆子提香,可豆子太多又極為吃油。一些當地的老牌師傅,依然恪守著七米三豆的規矩。出鍋的面窩色澤金黃,呈圓窩式,中間薄焦酥,邊圈厚柔軟,並散發著蔥姜與芝麻的香味。


吃貨想念武漢


熱乾麵味道一般?可能是你打開方式不對


現在,終於該說回讓人牽腸掛肚的熱乾麵了。外地人眼裡,這已成為武漢符號式的存在。你覺得它味道一般?土著肯定告訴你,很可能是你沒吃對地方且沒掌握吃麵要領。

熱乾麵製作中有個“撢面”的過程,先把面煮個半熟,然後撈出,加食用油拌勻放涼。這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序,面是不是勁道爽滑全看撢的好不好,時間火候都得講究,硬了不行,軟了不行。當你到店裡吃麵時,店家會再把撢好的面入鍋燙至全熟,之後就是佐料了。

因是鹼面,醋可以沖淡一點鹼的味道。再是醬油,然後是芝麻醬和小麻油。這面,幹、稠、黏。你需要找到它的正確打開方式。在吃麵的說道里,有個理論叫“熱乾麵的黃金6分鐘”,即從拿到面到全部吃完,只有控制在6分鐘內才能體驗到最佳口感。

其中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拌麵,不能超過60秒。通過多次上下攪動,讓碗裡的每根麵條都淋上辣蘿蔔丁等配料、湯汁和芝麻醬。醬通常是用熟白芝麻打的,得加油澥開使用。正不正宗,地不地道,武漢熱乾麵的那點味兒,全在這醬上。


吃貨想念武漢


能跟熱乾麵較量下的,有豆皮


“一碗熱乾麵殺百鬼,一鍋豆皮燙神仙。”


偌大武漢,早點門派裡找個能和熱乾麵較量下的,恐怕非豆皮莫屬。三鮮豆皮用料講究,鮮肉、鮮菇、鮮筍為三鮮,黃豆、綠豆、麵粉、米粉打成糊糊,攤作薄皮,即為“豆皮”。皮上刷蛋液,外表金黃透亮;皮裡裹糯米,撒一層香菇、肉沫、冬筍、榨菜等混合而成的滷子,“顛鍋”、翻面,齊活兒。


吃貨想念武漢

排隊的食客們,恐怕早有點不耐煩,先要上碗鮮魚糊湯粉暖身墊肚。武漢人喜歡吃粉,粉不求筋道,求軟爛。但要說最代表老武漢脾性的,還得是生燙牛肉粉。把牛肉燙到褪紅撈出,和著米粉吸溜而入,辣而不燥。

另外還有雞冠餃、重油燒麥等。燒麥餡兒由豬油、瘦肉丁、香菇、糯米、黑胡椒、蔥末等混合調製而成。這燒麥當配以茶解膩,在武漢的燒麥館子裡,赫然擺著大碗的大葉子花紅茶。


吃貨想念武漢


作家池莉曾在《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一文中,細數過武漢的早點:“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記的熱乾麵,談炎記的水餃,田恆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裡的什錦豆腐腦,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裡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

也不清楚是從哪兒來的統計,反正大家是記住了,武漢有著高達95%的全國最高在外就餐比例,並由此推之,武漢一定是全國甦醒速度最快的城市。網上還流傳著一張由@nezaa製作的武漢“過早”月譜,32種早點真能讓你天天不帶重樣的。


吃貨想念武漢

▲圖自微博@nezaa


“重口”早餐之都的“過早”文化


就彷彿過節一樣,吃早餐在這裡成了一種習俗與傳統,名曰“過早”。“過早”一詞始見於清代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中,“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吞飯可忘。切面豆絲幹線粉,魚滲元子滾雞湯”。

從過早的吃食中,你約莫能瞧出這兒的口味有點重,重辣、重油、重熱量。作為一座臨江而建、九省通衢的樞紐城市,武漢的地理環境和碼頭江湖文化,塑造了當地人的飲食生活習慣。

曾經,大量的外來商販與本地人水乳交通。南來北往的青壯勞力們,往往一大早就要出門做工。碼頭上更是徹夜燈火通明。早飯務求管飽、頂餓,最好可以一頓扛到中午。

武漢三鎮有江水相隔,趕路甚為不易,這也促成了一種“邊走邊吃”的獨有景觀。“最近幾年,邊走邊吃還是少了很多,公交地鐵等公共設施內禁止飲食。”武漢朋友說,現在很多人會選擇早起幾分鐘,在面鋪那裡坐著或站著把早餐解決掉再出發。


小龍蝦時節別忘藕帶


說了這麼多,難道武漢只有早點?當然不是,比如能用來衡量下交情的代表食物:鴨脖。要是有武漢人帶你一起在馬路牙子上啃鴨脖,你千萬彆扭扭捏捏,那說明他真沒把你當外人。

總有姑娘們對鴨脖情有獨鍾,再精緻妝容都擋不住啃鴨脖的爽。你定睛一瞅,他們嘴邊那一抹亮色,很可能不是口紅,而是辣椒皮。武漢的辣與市井文化,與高檔酒樓的和緩並不搭嘎。

整體看,武漢吃食還是以勁爆為主,要盤點些略微清淡的,藕必不可少。武漢人愛吃藕,武漢的湯,以排骨藕湯最為知名。無江河湖無以繁殖,這也是一方水土養了一方人的胃。


吃貨想念武漢


藕可以清炒,可以熗炒,也可以擦成絲、拌少許麵粉入鍋煎炸,俗稱“炸藕海”。武漢是火爐城市,夏天的藕可以撒點白糖,和以佐料現拌現吃,如果封藏起來,那就是一道秘醃藕片。

不過現在這個時節,當地人可能更為留意藕帶。

藕帶是蓮的幼嫩根狀莖,要想吃到嫩的藕帶,就得趁早把它挖將出來。炒、拌、煎、蒸、炸、熘皆可。藕帶既能作主料,又可作配料。很多人垂涎於武漢的小龍蝦,常常忽略藕帶。近些年,二者的上市時間幾近重疊,養眼的小龍蝦麵前,還有藕帶在向你招手。

藕帶外,有菜薹。拍“舌尖中國”的陳曉卿,在他的書裡講了當地人對菜薹的熱愛,“湖北人,尤其武漢人對菜薹有著近乎變態的苛刻,武漢作家方方告訴我,紅菜薹一定要吃武昌洪山的,而洪山菜薹又以能聽得到寶通寺鐘聲的最好”。①


吃貨想念武漢


他聽到的另一種說法是,洪山菜薹以能看到寶通寺塔尖的,味道最為鮮美。“這兩種說法給我的感受是,紅菜薹的視聽覺系統彷彿都異常發達。”陳曉卿調侃之餘,還講了個居住美國的武漢夫婦,不遠萬里也要在美利堅的土地上,培育中國菜薹的故事。

故事還有很多,但最有味道的始終在武漢的街頭巷陌。這不是一座文縐縐的城市,這是一座有煙火氣的城市,它要回來了。


[1] 陳曉卿:《至味在人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01。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視頻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