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種植,不能憑想象,要紮實的掌握技術,別踩那些“坑”

種植平菇,簡單易行,從備料到出菇,沒有難點。但必須遵循種植技術,不能憑想象。否則,一定會踩“坑”。

平菇種植,不能憑想象,要紮實的掌握技術,別踩那些“坑”

一,使用單一高營養含量原料做培養料,就一定能高產。

平菇種植中,平菇,就和人一樣,需要營養,即需要主食,從中吸收蛋白質,也需要蔬菜和肉類,從中汲取維生素、脂肪,主食與蔬菜和肉類搭配合理人才能生長的健康,平菇也一樣。

【1】平菇生長營養需要的特點。

平菇生長依靠培養料中的營養來支撐,這營養必須有主食,也必須有蔬菜和肉類,也就是常說的碳元素和氮元素,平菇生長對碳元素和氮元素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比例,這也就要求,培養料中所含的碳元素和氮元素,必須有一定的比例,也就是碳氮比,這樣才能保證平菇生長的營養供應。

【2】平菇培養料正確的碳氮比。

平菇正常生長要求培養料的碳氮比是33:1,培養料製作時,必須依據並滿足這個要求。也就是,既要有棉籽殼、木屑,也要有麥麩,或米糠,或玉米粉,這正是平菇種植技術的要求。

【3】培養料營養結構不均衡的後果。

現實中,真的就有種植者憑想象,追求高產,只使用營養含量較高的棉籽殼,放棄其他原料的添加,使培養料的碳氮比變成了27:1,就打破了平菇生長所需要的合理的營養結構,最後導致的結果,碳元素缺乏,氮元素過剩,菌絲體,特別是子實體無法健康生長,出現畸形菇,自身抗性變弱,容易受到雜菌侵染,出現病害。不但不能高產,反而是低產,甚至因此導致種植失敗。

所以,使用單一原料做培養料,是違背種植技術,不管它營養含量有多高,這樣做了,就踩了“坑”,進了“坑”,就上不來,無法補救,只能放棄,從頭再來。

平菇種植,不能憑想象,要紮實的掌握技術,別踩那些“坑”

二,防治病蟲害,培養料中添加殺菌劑、殺蟲劑。

平菇種植中,鑑於雜菌感染和病蟲害對種植的為害之大,常常造成種植失敗的後果,防雜菌侵染,防治病蟲害也就成為了種植中的重中之重。所以種植過程中,想盡一切辦法,來進行預防,爭取把雜菌消滅的一乾二淨,即使稍有殘留也要使它們受到抑制,失去侵害的機會。

【1】常規下,不科學的做法。

實際種植中,不乏有些種植者把百菌清、多菌靈等殺菌劑,敵百蟲等殺蟲劑,在培養料製作過程中,與培養料原料一起添加進培養料中,以此來殺滅培養料中可能存在的雜菌或蟲卵。認為培養料再通過滅菌,就給滅菌實施了雙保險。

【2】添加藥劑的危害。

實際上,添加藥劑,對平菇生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為平菇也是菌,它也無法抵禦滅菌劑的作用,並且天生對殺蟲劑表現敏感。這樣的狀態下,滅菌後殘留在培養料中尚未失效的滅菌劑和殺蟲劑,對剛剛接入培養料的菌種發生效力,給在努力適應新環境,較為稚嫩和脆弱的菌種帶來生長影響,使它受到抑制,甚至是殺滅,造成菌種不萌發,或者萌發後生長緩慢,菌絲稀薄,活力減弱等等後果。

其實,這種做法,如果用了,就是自己挖了一個“坑”,儘管“坑”不深,但給種植帶來的影響,也無法估量。前些年的種植中,使用多菌靈的較為普遍,因農殘超標和影響產量,近些年在慢慢少見。

平菇種植,不能憑想象,要紮實的掌握技術,別踩那些“坑”

三,滅菌、燜鍋時間越長,滅菌效果越好。

種植平菇,發酵料栽培漸漸的被熟料栽培所取代,因為經過滅菌過程的培養料染菌幾率遠遠低於發酵料。在滅菌方法的採用中,常壓滅菌極為普遍,滅菌過程中,按技術要求,達到滅菌、燜鍋時長,就能達到滅菌效果,

【1】正常的滅菌、燜鍋時長。

培養料滅菌技術操作要求,滅菌倉在100℃狀態下,保持12~15小時,燜鍋時長8~10小時,菌袋培養料溫度40~50℃取出。但有些種植者認為,延長滅菌、燜鍋時間,滅菌效果佳,能真正的使培養料達到無菌狀態,其實這極不可取。

【2】延長滅菌時長的後果。

▪滅菌過程,是個升溫過程,在100℃高溫狀態下,的確可殺滅培養料中存在的雜菌,但高溫也損壞了培養料中所含營養的結構,使營養含量有所流失,造成營養含量的下降。

▪人為的延長滅菌時間,必然出現營養流失過多的後果,這些營養的流失,是空耗,對種植沒有任何作用。延長的滅菌時間,表面上是增強了滅菌效果,實際上在實現滅菌效果上的空轉,是無用功,增加了能耗,提高了成本,流失了培養料營養,最後影響的是平菇產量。

【3】延長燜鍋時間的後果。

培養料滅菌中,燜鍋是個降溫過程,故意的延長燜鍋時長,使之超過技術要求的10小時,培養料的溫度可能就下降到25℃以下,培養料在較低的溫度下接種,菌種萌發慢,生長慢是必然,推後出菇期是結果,這也就延長了種植週期,增加種植風險,還造成培養料營養的空耗,最後影響的依然是產量。

這樣做是違反平菇種植技術要求,也是想當然,更是挖“坑”,自己踩。

平菇種植,不能憑想象,要紮實的掌握技術,別踩那些“坑”

四,養菌期,超低溫、低溼運行,染菌率低。

【1】平菇需要的正常溫度和空間相對溼度。

平菇的養菌期,是雜菌的侵染的表現期。高溫、高溼環境利於雜菌的生長,為了抑制雜菌活力,必須進行溫度、和溼度控制,一般溫度控制在菌絲體生長的適宜溫度內(22~25℃),空間相對溼度控制在70%,即使這樣的溫溼環境,也可能有發生雜菌的感染。

【2】低溼的危害。

儘管可能有雜菌產生,千萬不要再降低空間溫度和溼度,特別是空間相對溼度。降低溫度,只是菌絲生長的再慢一點,但可以生長的更健壯。降低空間溼度,使空間溼度低於65%,甚至低於50%,菌包內的水份就會慢慢蒸發,並從袋口縫隙運動至空間內,造成袋內水分流失,並逐漸變幹,菌絲會因得不到充分的水分供應,生長無力,逐漸萎縮退化,最後不能出菇。

3】低溫的危害。

實際上,即使保持正常的70%溼度,單單降低溫度,對菌絲的生長,也十分不利。儘管有限度的低溫下,菌絲生長強壯,但養菌期的延長,使菌袋內培養料有限的營養,產生空耗,造成營養流失,會導致後來出菇營養缺乏,子實體分化、生長無力,生物轉化率低,嚴重影響產量。

所以,平菇的養菌期,溫度、溼度的控制原則,是適溫、適溼,不是低溫、低溼。防止雜菌汙染,應從滅菌,空間防護、藥劑滅殺等多點入手。施行低溫、低溼控制,是“坑”,不能踩,踩了就會給種植帶來不利影響。

平菇種植,不能憑想象,要紮實的掌握技術,別踩那些“坑”

平菇的種植,與其他食用菌種植相比,的確簡單,容易操作,但必須牢牢掌握種植技術,遵循種植技術,用其指導平菇生產。提倡立足種植實際的技術創新和發展,但不要主觀臆想,不要違背客觀規律,人為的給種植挖“坑”,這不是技術創新,是蠻幹,結果是給自己帶來經濟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