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常見蘑菇——平菇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也稱側耳、糙皮側耳、蠔菇、黑牡丹菇,臺灣又稱秀珍菇)是擔子菌門下傘菌目側耳科一種類,是種相當常見的灰色食用菇。

平菇芽管不斷分枝伸長,形成單核菌絲。性別不同的單核菌絲結合(質配)後,形成雙核菌絲。雙核菌絲在隔膜上有鎖狀聯合。雙核菌絲藉助於鎖狀聯合,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分枝,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無限地進行生長繁殖。

在子實層中,雙核菌絲頂端產生擔子,其遺傳物質進行重組和分離,形成四個擔孢子。孢子成熟後,從菌褶上彈射出來,完成一個生活週期。由於平菇栽培的種類繁多,作為生產者來說要能從外觀簡單區別常見的種類,以避免產銷不對路。所以,本文也主要從外觀上簡要介紹平菇幾個常見的栽培種類的形態特徵。

人工栽培的各個種菌絲體均白色,在瓊脂培養基上潔白、濃密、氣生菌絲多寡不等。糙皮側耳和美味側耳:氣生菌絲濃密,培養後期在氣生菌絲上常出現黃色分泌物,從而出現“黃梢”現象。不形成菌皮。平菇含豐富的營養物質,每百克於品含蛋白質20—23 克,而且氨基酸成分種類齊全,礦物質含量十分豐富。


常見蘑菇——平菇

生長環境

①營養。平菇可利用的營養很多,木質類的植物殘體和纖維質的植物殘體都能利用。人工栽培時,依次以廢棉、棉籽殼、玉米芯、棉稈、大豆秸產量較高,其他農林廢物也可利用,如木屑、稻草、麥秸、玉米芯等。

②溫度。菌絲生長不同種的菌絲生長溫度範圍和適宜溫度不完全相同,多數種和品種在5~35℃下都能生長,20~30℃是它們生長共同的適宜溫度範圍,低溫和中低溫類品種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4~26℃,中高溫類和廣溫類品種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8℃左右,鳳尾菇的最適生長溫度25~27℃。

③溼度。菌絲體生長的基質含水量以60%~65%為最適,基質含水量不足時,發菌緩慢,發菌完成後出菇推遲。生料栽培,基質含水量過高時,透氣性差,菌絲生長緩慢,同時易滋生厭氧細菌或黴菌。出菇期以70%~75%為最適,大氣相對溼度在85%~95%時子實體生長迅速、茁壯,低於80%時菌蓋易於幹邊或開裂,較長時間超過95%則易出現爛菇。在生料栽培中,常採取偏幹發菌,出菇期補水的方法,以保證發菌期不受黴菌的侵染,並保證出菇期足夠的水分以供出菇。

④空氣。平菇是好氣性真菌,菌絲體在塑料薄膜覆蓋下可正常生長,在用塑料薄膜封口的菌種瓶中也能正常生長。而在一定二氧化碳濃度下菌絲較自然界空氣中正常二氧化碳含量下生長更好。就是說,一定濃度的一氧化碳可刺激平菇菌絲體的生長,但是,子實體形成、分化和發育需要充足的氧氣。在氧氣不足,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不易形成子實體。

⑤光。平菇菌絲體生長不需要光,光反而抑制菌絲的生長。因此,發菌期間應給予黑暗或弱光環境。但是,子實體的發生或生長需要光,特別是子實體原基的形成。此外,光強度還影響子實體的色澤和柄的長度。相比之下,較強的光照條件下,子實體色澤較深,柄短,肉厚,品質好;光照不足時,子實體色澤較淺,柄長,肉薄,品質較差。

⑥酸鹼度(pH值)。平菇菌絲在pH值3.5~9.0範圍內都能生長,適宜pH值5.4~7.5。在栽培中,自然培養料和自然水混合後,基質的酸鹼度多在6.0~7.5,正宜平菇菌絲生長。但是,實際栽培中,常加入生石灰提高酸鹼度到pH值7.5~8.5,以抑制黴菌和滋生,確保發菌。

⑦其他。平菇子實體生長髮育中對空氣中一氧化碳、硫化物、乙炔等不良氣體敏感。當空氣中這些物質的濃度較高時,子實體停滯生長、畸形甚至枯萎。此外,還對敵敵畏過敏,在菇房使用敵敵畏殺蟲後,子實體會向上翻卷形成“雞爪菇”


常見蘑菇——平菇

隨著科學的進步,逐步由野生馴化成為現代人工大量栽培的各種不同顏色的平菇,是在現代國內外發現的2000多種食用菌中,屬生長迅速,個體較大的一種質嫩味美、價值很高的大型食用菌。原是名貴山珍宮庭佳餚,現是千家萬戶餐桌上的菌類蔬菜。 早在六、七百年前,南宋文學家朱弁出使金國被扣16年時作的《謝崔致君餉天花》一詩,雲:“三年北饌飽羶葷,佳蔬頗憶南洲味,地菜方為九夏珍,天花忽從五臺玉”[筆者淺釋,大意是:三年在北方常吃葷菜(平菇當葷菜),好吃的蔬菜值得回憶在南洲時,地方菜(指平菇)才算是珍品,天花(指平菇)比五臺山玉石更珍貴]。還有安徽省皖北地區村民自古流傳皆知“槐莪”(指平菇)能治食道癌。

20世紀初,意大利首先進行木屑栽培研究,四十年代後期種植日廣。而中國在1930年前後,長白山林區開始用楓樹等闊葉樹倒木栽培平菇中側耳屬的紫孢側耳,1936年前後日本森木和中國的黃範希著手瓶栽,此後歐洲人盧撒德(Lutha-ra1969)用山毛櫸或其它闊葉樹木屑栽培,喬斯(jcrh1969)種植於壓碎的玉米芯上。


常見蘑菇——平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