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糧食新勢力丨廣東湧現“科企種糧潮”

廣東糧食新勢力丨廣東湧現“科企種糧潮”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勇 陳強 彭紀寧 陳卓棟

在廣東,種糧不再僅是農民的事情,連玩轉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科技企業也爭相下田,搶吃農業飯。“五一”前後,記者走馬春耕一線,發現不少科技企業進軍糧食種植業,無人機、“草臉識別”等高科技在田間大展身手。廣東開始進入智能種糧時代。

記者在江門市江海區一個種植基地看到,鬱鬱蔥蔥的禾苗長至30公分高。電商起家的基地老闆曾聖鈞告訴記者,他們去年11月才註冊成立公司,目前已投入3000萬元實行智能種糧,今年早造的上千畝水稻,播種、殺蟲、施肥、除草,靠的就是無人機。以前數十人耕種,現在三五人搞掂,每畝水稻節約費用300元。

記者從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獲悉,廣東涉農科技企業穩步增長,截至2019年底,全省16個國家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已入駐農業科技企業373家。其中,涉農高新技術企業35家,園區總產值1040.6億元,吸納就業40萬人,帶動農民100萬人。

科企爭相下田,一方面是國家鄉村振興政策掀起熱潮,另一方面是農業技術的提升和應用,讓種糧有利可圖。被人喻為“海水稻之父”的陳日勝告訴記者,去年開始在江門台山海宴鎮打造海水稻示範、科研基地,晚造試種750畝,畝產超過450公斤。

今年,他擴大投資至2000多萬元,基地海水稻種植面積接近4500畝。基地不僅採用無人機等智能化種植方式,還嘗試稻蝦、稻蟹共養模式,預計畝產收益可達千元,比純種水稻提高了一倍。

據瞭解,在江門,以前一畝糧地純利潤有100元,就不錯了,現在普遍達到三四百元,技術高超科技戶還能超千元。

不僅小科企下田,科技大腕也紛紛涉足,還帶來新技術。

隨著農業科技的提升,廣東糧食的品質不斷提高,身價不斷上升。有機優質米價格不菲,依然大受消費者青睞。會吃的“老廣”說,現在時興吃本地米,又香又軟,口感好。

“科企種糧潮”的背後,正是廣東通過科技端穩自己“飯碗”的生動寫照。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增至69%,比六年前提高近10個百分點,居全國前列;全年糧食產量增速比上年提升 5.3 個百分點,對於地少人多的廣東來說,難能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