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冬季平菇返茬快,做好1選1停4控2處理,速度自然來

東北的冬季平菇種植,儘管在日光大棚中進行,低溫、棚中晝夜溫差之大,對它的生長,也是個考驗。特別是幾茬採摘完畢後的再次返茬,時間過長,對種植者一直是個困擾。今天就分享一下經驗,用1選6控4處理的管理方法,來解決它。

要想冬季平菇返茬快,做好1選1停4控2處理,速度自然來


一,1選1停。

【1】1選。

1選,就是選品種,還要選對品種。

⑴平菇的品種劃分。

▪平菇的品種按出菇溫度劃分,可分為低溫型、中溫型、高溫型,中溫型又劃分為中低溫型、中高溫型。各溫型都有著自身的溫度適應範圍。

▪低溫型最適宜的出菇溫度為13~17℃,中溫型最適宜的出菇溫度為20~24℃,高溫型最適宜的出菇溫度為24~28℃。中低溫型最適宜出菇溫度為18~22℃,中高溫型最適宜的出菇溫度為22~26℃。

⑵大棚內的溫度狀況。

東北的冬季,漫長寒冷,白天陽光充足,日照條件好,平均室外溫度零下20℃左右,晚上寒冷刺骨,室外零下30℃很平常。大棚內,在棚膜作用下,保溫被高度調整至最高,最高溫度可突破30℃。晚上,做好保溫被的覆蓋,最低溫度可保持在7℃以上。每天調整好白天保溫被掀起高度,做好晚間保溫,15~22℃的溫度條件,可保持15小時左右。

⑶品種的選擇。

▪從溫型劃分和大棚內實際溫度狀況,可以知道,選擇種植品種時,要選擇中低溫品種,中低溫品種對棚內的溫度最適合。

▪如果只是被寒冷的氣候迷惑,選擇低溫品種,種植中因溫型與溫度條件不適合,給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在不適合的溫度條件下,返茬一定會受到影響,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平菇的質量和產量。

▪同時,挑選菌種時,要做好檢測,要菌齡80天內,菌絲表現粗壯、有活力的菌種,這樣的菌種萌發快、發育快、生長的後勁也足。

【2】1停。

1停,就是停止一切管理。

平菇上一茬採摘完畢後,要停止管理,使所有菌包自然放置,不調溫、不加溼、通風,但要保持空間處於黑暗狀態,讓菌絲在不受任何驚擾的狀態下,自然進行恢復,持續時長3~4天,之後進入出菇期正常管理。這樣可以讓菌絲得到最大限度的休養,利於自然恢復因採摘給菌絲帶來的傷害。

要想冬季平菇返茬快,做好1選1停4控2處理,速度自然來


二,4控制。

所謂的4控制,是針對平菇生長的環境,就是控制好大棚內的溫度、空間相對溼度、光照、通風等4項環境因素。

【1】溫度。

▪平菇中低溫品種菌絲體體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2~25℃,子實體分化最適宜溫度是18~22℃,子實體最適宜生長溫度是15~20℃。菌絲自然休養完畢,要把溫度調節到最適宜中低溫品種菌絲體生長溫度,22~25℃左右,強壯菌絲體。

▪2~3天后開始進行拉大棚內溫差刺激,溫度差別可在15~27℃之間進行,正好利用大棚內白天氣溫高,晚上氣溫低的自然溫度差,但最大溫差不要超過10℃。通過溫差產生的冷熱交替,刺激成熟的菌絲體,可大大加快原基的形成、現蕾,實現子實體分化 。

▪大棚中的菌袋,大部分現出原基時,停止溫差刺激,把溫度調節至子實體最適宜生長溫度15~20℃。

【2】空間相對溼度。

平菇採摘時,為避免水菇的出現,棚內溼度很低。自調溫開始,就要對空間進行加溼,加溼水量不宜過大,空間溼度達到70%就可。在菌袋原基形成前,要進行60~70%的溼度變化,使空間出現一定時間的溼度差,但最低溼度不能低於60%,60%溼度也不能一次持續時間太長,最多不能超過2小時,否則容易造成菌包內培養料水分流失。溼度差的作用在於用乾溼變化刺激菌包出菇面菌絲,加快原基形成速度。

要想冬季平菇返茬快,做好1選1停4控2處理,速度自然來


【3】光照。

大棚開始恢復出菇管理後,棚內應繼續保持黑暗狀態,避免光線抑制菌絲生長。進行溫度差別調節時,要同步恢復一定強度的光照,恢復時要由弱變強。同時光照應在一定時間內進行黑暗和光亮之間的變化調節,目的在於用光照變化,刺激菌絲,誘導菌絲快速原基呈現。光照以散射光為主,不能直射菌袋。

【4】通風。

通風就是要實現大棚內空氣與外界空氣,實現轉換,保證棚內空氣新鮮,通過通風可控制大棚內空氣的氧氣含量。恢復管理初期,要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對菌絲的促進作用,儘量減少通風,使大棚內具有一定濃度的二氧化碳,用以健壯菌絲。菌袋原基形成後,要加大通風,使棚內氧氣含量充足,滿足子實體生長對氧氣的消耗需要。

通風要以微風為主,不能直吹菌袋,同時注意棚內通風死角菌袋的管理。

這幾項環境要素的調節與控制,不是單一進行的,要注意協調好他們之間的關係,互相輔助促進,最後完成評估的子實體分化,進入子實體生長階段。

要想冬季平菇返茬快,做好1選1停4控2處理,速度自然來


三,2處理。

2處理指的菌包內培養料的處理,一是菌袋出菇端培養料面的處理,二是培養料營養、含水量和PH值的處理。

【1】出菇端培養料面的處理。

▪平菇在採摘過程中,會對出菇端的培養料面有一定程度的傷害,輕的碰傷料面菌絲,使菌絲斷裂,重的甚至會造成培養料脫落。同時也會是很多菌根殘留在培養料內,佔據出菇端料面,佔用下茬出菇空間。採摘過程中,觸碰袋口出菇環,也可能造成出菇環變得鬆弛、甚至脫落。這些都會對下茬出菇產生影響,所以對這些問題處理很是必要。

▪對培養料脫落的培養料端,要用刀予以刮平,操作時要注意刀具的消毒;對存有菌根的培養料端要清除菌根;對出菇環鬆弛的要進行套緊處理,對3脫落的要重新安裝,損壞的要進行更換。

要想冬季平菇返茬快,做好1選1停4控2處理,速度自然來


【2】培養料營養、含水量、PH值的處理。

冬季平菇種植,從秋季開始,到冬季已經經過幾茬的採摘,培養料的營養有了一定得消耗,其中的水分也有了一定的損耗,PH值因平菇生長酸性物質的產生有了一定的下降,為了以後的正常出菇,必須進行處理,處理完畢才能進行下茬出菇管理。

⑴對培養料的營養、含水量、PH值進行檢測。

對培養料的檢測,採摘完畢休養期間就要完成。營養含量可化驗分析,也可憑經驗,結合上茬出菇狀態目測判斷。含水量和PH值測定簡單,用測水針和PH值就能完成。

⑵對培養料的處理方法。

▪培養料處理時,以測量結果為依據,進行營養、水分的補充和PH值調節。

▪當培養料含水量低於60%時,可採取料面多次少量噴水進行補水,也可多噴水、浸料面,幾小時後傾倒料面積水的辦法進行補水。當培養料含水量低於50%時,要利用高壓水泵和補水針強制補水,盡最大努力,即完成補水又要最小程度傷害菌絲。

▪營養缺乏時,一般採取補充尿素和磷酸二氫鉀的辦法,根據缺少的大致數量調節磷酸二氫鉀和尿素水溶液的濃度,進行料面噴灑或高壓強制注入 。

▪當PH值低於5.0時,就要進行調節,並調節至6.0~7.5之間,這是平菇菌絲體和子實體最適宜的生長範圍。PH值調節時多用生石灰水溶液做基質。

營養和水分的補充,及PH值的調節要結合在一起進行,這樣省時省力省工,一舉多得,也可行。

要想冬季平菇返茬快,做好1選1停4控2處理,速度自然來


東北地區,冬季氣溫較低,平菇的返茬速度較慢,是很普遍的問題。但只要提高管理質量,進行一定的管控處理,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使返茬速度趨於正常。並且完全不影響正常出菇,也不影響平菇的質量和產量,經過營養、水分的補充和PH值得調節還能使平菇增產,扣除操作成本,效益還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我是初始農人,食用菌種植者。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指正。歡迎關注、轉發、點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