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洋務實業需用外國煤鐵,外國對華禁運,李鴻章開辦煤礦叫板

晚清實業中,鐵路與採礦業的發展,讓英國人金達百思不得其解,大清朝廷和它的子民們竟然有開礦、築路,破壞風水和地氣的見解。

大清洋務實業需用外國煤鐵,外國對華禁運,李鴻章開辦煤礦叫板

開平礦務局一角


在洋務運動之前,清廷還沒有認識到開採礦藏的意義。但是,西方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不僅向中國傾銷其工業產品,也在積極地尋找製造這些產品的能源與資源,要求在中國建立礦場,開採煤、鐵等礦藏。對這些超出條約範圍的要求,清廷最初是持迴避和拒絕態度的。洋務運動開始後,清廷開設的機器製造局、購買的外國船艦也都需要大量的煤、鐵資源,卻不得不依賴於洋煤的進口;再者,經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運動,清廷財政困難,也不得不尋求新的財源。這樣,採礦業便在外強經濟侵略與清廷的內在需求下逐漸興起。

總理衙門成立後的最初幾年,在華的一些外國人以及清廷的洋務派官員不斷有人提出開採礦藏、擴大利源的建議。1862年,時任英國駐華使館翻譯官柏卓安向總理衙門建議用新式方法開採中國煤礦以滿足外輪需要;1864年,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說,“中國沿海的(外國)輪船每年消煤達四十萬噸,必款四百萬兩”;次年,赫德在《局外旁觀論》、威妥瑪在《新議略論》中都勸告清廷,希望中國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建立礦場,開採煤礦。而在洋務派開展的洋務事業方面,所使用的土煤質劣,外國煤又價格太高,洋務派深刻地認識到開辦煤礦的緊迫性。

大清洋務實業需用外國煤鐵,外國對華禁運,李鴻章開辦煤礦叫板

漢陽鐵廠為運輸物資和產品修築的小型鐵路


在呼聲和趨勢面前,李鴻章1873年在給清廷的奏摺中說,“船炮機器之用,非鐵不成,非煤不濟,英國所以雄強於西土者,惟藉此二端耳。閩、滬各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夥,中土所產,多不合用,即洋船來各口者,亦須運用洋煤。設有閉關絕市之時,不但各鐵廠廢工坐困,即已成輪船,無煤則寸步不行,可憂孰甚。”[1]

李鴻章很清楚,洋務實業的開展,需用外國煤鐵日多,一旦中外關係緊張,外國對華採取禁運措施,各鐵廠就會出現“廢工坐困”、輪船無煤可燃而寸步難行的局面。中國煤、鐵資源豐富,外商垂涎已久,處心積慮地想攫取中國的煤、鐵開採權。如果朝廷能夠“遴派妥員,召覓商人,購買機器開採,價值必視洋煤輕減,通商各口,皆可就近廣為運售,而洋煤不阻自絕,船廠亦應用不窮。”[2]借用洋人的辦法、機器、管理方式開採煤鐵“此等日用必須之物,採煉得法,銷路必暢,利源自開,榷其餘利,且可養船練兵,於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係。”[3]

大清洋務實業需用外國煤鐵,外國對華禁運,李鴻章開辦煤礦叫板

英國工程師金達像


面對呼聲和建言,清廷在1874年發佈諭旨,決定在直隸磁州和臺灣基隆先行試辦煤礦。據此,李鴻章於1876年派輪船招商局總辦唐廷樞帶領英國採礦工程師馬立師到唐山開平一帶勘測煤鐵礦的蘊藏量。探查發現,開平煤礦蘊藏豐富,且品質優良。李鴻章旋即奏明朝廷開辦開平煤礦。這是大清在洋務實業終於外國人叫板的開始。


參考文獻:


[1]《李文忠公(鴻章)全集》奏稿,卷十九,第49頁。

[2]《李文忠公(鴻章)全集》奏稿,卷十九,第49頁。

[3]《李文忠公(鴻章)全集》奏稿,卷十九,第49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