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蓋棺難以定論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蓋棺難以定論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大多為不平等條約。近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史料出現,對這位清末重臣也逐漸評價多元化。

自我評價

李鴻章對自己作出以下的總結:“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籠,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蓋棺難以定論

正面評價

《清史稿·李鴻章傳》評價說:“中興名臣,與兵事相終始,其勳業往往為武功所掩。鴻章既平大難,獨主國事數十年,內政外交,常以一身當其衝,國家倚為重輕,名滿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

曾國藩曾說“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俞樾)拼命著書”。李鴻章熱衷官場,亦深得朝廷倚重,歷數十年而不衰,顯然得益於他的為官之道。

孫文上書李鴻章時,曾這樣說李鴻章:“我中堂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難險阻,尤所不辭。如籌海軍、鐵路之難,尚毅然而成立,況於農桑之大政,為民生命脈之所關,且無行之難,又有行之人,豈尚有不為者乎?”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安徽合肥人,李鴻章同鄉)認為其“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是自有近代外交以來,中國出了“兩個半”外交家的其中一個(另外,周恩來是一個,顧維鈞是半個)。

美國總統格蘭特稱李為當時世界上四大偉人之首,與當時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法國總理甘必大,德國宰相俾斯麥齊名。

梁啟超則說:“自李鴻章之名出現於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於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獨一無二之代表人也”。

1896年,美國《紐約時報》認為美國民眾對李訪美反響熱烈是因為“都想一睹清國總理大臣的風采,因為此人統治的人口比全歐洲君主們所轄子民的總和還多”國賓禮遇“不僅表明了他個人的崇高尊嚴,同時也表明了大清帝國的偉大。”

1896年,李鴻章訪俄,俄羅斯帝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評論對李鴻章的印象時說:“我認為李是一個卓越的人物,當然他是中國人,沒受過一點歐洲教育,但受過高深的中國教育,而主要的是他有一副出色的健全的頭腦,善於清晰地思考。正因為如此,他在中國歷史上,在治理中國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這就不足為奇了。當時治理中華帝國的實際上就是李鴻章。”

李鴻章:一生共簽下30多個條約,蓋棺難以定論

負面評價

李鴻章與守舊的清流派翁同龢長期不和。翁同龢曾出上聯“宰相合肥天下瘦”譏諷李鴻章,被李以下聯“司農常熟世間荒”回擊。

1895年因馬關條約簽訂,臺灣割讓給日本,臺灣籍的士紳打算擁清抗日,爆發了乙未戰爭,隨即敗於日本。臺灣客家大老丘逢甲在乙未戰爭後寫下一詩:“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迴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其中前兩句意在諷刺李鴻章。

清朝和法國的戰爭結束後,簽訂條約放棄對越宗主權,左宗棠評價李鴻章是:“對清朝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李鴻章訪問德國,會見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俾斯麥問他:“你當了一輩子的中國宰相,告訴我,你有甚麼足以自傲的政績?”李鴻章就說,他怎樣領導軍隊剿滅了太平天國和造反的捻匪。據梁啟超記述,俾斯麥聽了通過翻譯告訴李鴻章:“真的是很崇高啊!不過,我們歐洲人卻認為,打仗要戰勝外族人才是功勞;國內自相殘殺來保持一國的穩定,我們歐洲人不拿出來談。”雖然俾斯麥的威望始於以武力統一德意志。俾斯麥又聽李鴻章說自己被稱為“東方俾斯麥”後,說“我卻難以被稱為‘歐洲的李鴻章’”;這話其實是在諷刺李鴻章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等其恥大辱,俾斯麥豈敢以“歐洲李鴻章”自居。

中立評價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居位之高之久,卻乃使龐然碩大之中國降為二等國。”“以兵事論,俾斯麥所勝者敵國也,李鴻章所夷者同胞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