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蘇州殺降」是有意之舉還是被迫而爲

“蘇州殺降”是太平天國末期的一次重大事件。這次事件的結局,標緻太平天國在蘇南根據地的覆滅,使同治朝廷看到了徹底剿滅太平天國運動的曙光。

但這起引起很大爭議的“殺降”事件,也把後來的晚清名臣李鴻章推向了風口浪尖,使他有了“屠夫”惡名並備受譴責。連一些洋人也驚歎該事件荒唐,稱李鴻章為“亞洲的野蠻人”。

李鴻章“蘇州殺降”是有意之舉還是被迫而為

有人甚至評價:李鴻章除了簽署若干賣國條約之外,最大的政治汙點大概就要算“蘇州殺降”事件了。

客觀上,李鴻章經辦的“蘇州殺降”事件,還導致了太平天國中想投降的的將士幻想破滅,從而一意孤行,作最後的拼爭。說明它從反面刺激了太平軍提升戰鬥力,使清朝廷為此付了出更大代價。

那麼,深諳儒家文化的李鴻章,到底是心惡手狠毫無仁愛之意,還是為戰場客觀情況所限被迫而為呢?

歷史的看,無論如何,殺降是不人道的,尤其更不該濫殺含有無辜的過萬人。但具體到太平軍陣營的那八個降將,真是該殺,不值得同情,他們死有餘辜。

同治二年二月(1863年),李鴻章率領淮軍在救援上海之後,攜手英國人戈登率領的洋槍隊常勝軍以上海為根據地,向西進攻太倉、崑山,取勝後,又調轉槍口,向北攻克江陰、無錫等城池。最後,李鴻章把目標投向了江南重鎮、時為江蘇省城的蘇州。

蘇州在咸豐年間被太平天國攻克之後,加固了蘇州的城牆,並在各大城門上設置大炮,以防清軍來襲。李鴻章的淮軍與戈登的常勝軍攻到蘇州城下,與太平軍多次交火,傷亡慘重且難以取勝。

本來,太平天國駐守蘇州的守將是名將李秀成。但因李秀成奉命去攻打曾國荃,所以並不在蘇州。李秀成出師前,留下愛將慕王譚紹光來鎮守蘇州。除了譚紹光外,還有納王郜永寬、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康王汪安均,以及汪花斑、張大洲、範啟發、張大洲“四天將”。

面對久攻不下的蘇州城,李鴻章進退兩難。就在他為此事感到焦頭爛額之際,洋將戈登手下的奸細探知了郜永寬等四大將與譚紹光不和的重要消息。更讓戈登興奮的,納王郜永寬等還有投降之意。

戈登馬上把這一消息告知李鴻章,共同研究了兵不血刃拿下蘇州的計劃。為了聯絡郜永寬,李鴻章委派昔日的太平天國降將程學啟與郜永寬秘密接觸。郜永寬心領神會,他隨即溜出城潛入清軍營中,與程學啟等商議投降條件。

郜永寬為了表達投降誠意,決定殺死城中主將譚紹光,取其首級獻於清軍。但他對在投降之後,能否保全性命或受清廷的重用,也心有疑慮。

為了讓郜永寬打消疑慮,洋將戈登拍胸口擔保降兵降將的安全。

1863年12月4日中午,郜永寬等八人在慕王府用餐會上,殘忍將譚紹光殺害並割下首級,又對譚紹光的部下一千餘人進行了捕殺。第二天就將譚的首級送至清軍營中請功。隨後,打開蘇州城門之一的齊門放清軍入城。清軍入城後,又對譚紹光的其他兵丁一千多人進行了屠殺。到此,郜永寬等算是投降完成。

戰場上,作為無奈投誠的人來說,原本就處於下勢。關鍵時刻的態度如何,往往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據說,郜永寬等人獻城後,李鴻章便著手向朝廷起草《克復蘇州折》,決定寬恕降將及其部下,當時並無殺降之意。

李鴻章“蘇州殺降”是有意之舉還是被迫而為

但在獻城的兩天後即正式受降儀式之前,郜永寬等四王、四將卻又提出了讓李鴻章斷然無法接受的兩個要求:

第一是“堅求立二十營,佔閶、胥、盤、齊四門。” 他們說的這“四門”實際上就是大半個蘇州城。郜永寬要求有權管轄半個蘇州,並統率城中兩萬人馬。把只剩下的東門一隅留給清軍。這麼苛刻的條件,不要說李鴻章接受不了,就是上報朝廷也絕不會得到批准。

第二是“奏保總兵、副將實職,指明何省何任。”當時清廷對降將的原則是先撫後察,不可能馬上兌現。之前談判許諾降將的優惠條件,李鴻章期望是待諸王率眾歸順後,通過奮勇作戰立下功勳,再為其論功請賞。現在這些人以為獻城後即刻就能頂戴花翎。

當這些要求轉到清軍大營,“鴻章大驚”。如何答覆諸王,立即變成了“燙手山芋”。

恰在此時,李鴻章親信部下還發現蘇州城內的一些異常情況,先是郜永寬及部下依然沒有投降標誌的剃髮;其次是這些降兵裝備良好,具佔據著城中的一些要害部位沒有退出。而且蘇州城內一些大街和巷道都有石堆壘起,設立關卡。這些跡象,讓李鴻章看到了郜永寬等人的戒心與不誠。

李鴻章聯想到自己弟弟李鶴章在幾個月前的太倉受降時,因為太平軍的詐降而腿部中彈,差點丟掉性命事件,心中不寒而慄。

降將提出的苛刻條件和城中疑陣,使李鴻章萌生了設計處死這八人,防止戰局再次生變的念頭。

李鴻章作為朝廷命官、淮軍總頭目,經歷的與太平軍戰事已不少,深知“濫殺降眾,必堅其必死之心”,所謂“降殺之為害,禍大於劇戰也”的利與害。他此前攻打南匯、常熟,已經得益於招降。太平軍將領吳建瀛、駱國忠“退出城池,謹受約束”,李鴻章允許二人保留部分軍隊,隨淮軍攻戰。其善待降將的口碑已傳出。

在蘇州之前,李鴻章未曾有過“食言”殺降事件,但這次所面臨的局面與以往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李鴻章思前想後,不再猶豫,決定先下手為強。

12月6日中午,李鴻章設宴“慶功”,郜永寬等人如約二來。八人就座後,不一會就開始放肆喝起酒來。酒席間,李鴻章藉故躲出。當八個武弁手捧紅頂花翎的武服遞呈,郜永寬等人雙手接拿時,武弁們隨即撥出腰刀砍下,郜永寬等八個降將當場喪命。

隨後,清軍入城,將城中降卒萬餘人全部殺死。具體多少已難考證,一般認為兩萬人左右。這當是李鴻章此事的最大敗筆。

李鴻章“蘇州殺降”是有意之舉還是被迫而為

(劇照)

關於這次“蘇州殺降”事件,傳統解釋都是說蘇州投降的太平軍將士搖擺不定,李鴻章心有餘悸,為防止詐降才痛下殺手;也有解釋認為,郜永寬等八人是殺了主帥譚紹光和其千餘名下屬之後的投降,並非詐降。郜永寬等不但是納了投名狀,而且還是自斷了退路的投降。而李鴻章的殺降,與擔心詐降根本無關,他殺降的真正用意是向朝廷表忠心。

特別是殺降事件還引起了洋人“常勝軍”將領戈登的不滿。他揚言李鴻章背信棄義,甚至提著槍去李鴻章軍營尋釁,一時中外輿論都將矛頭對準李鴻章。

由洋流氓、打手組成的洋槍隊,打著正義的旗號聲討李鴻章,李鴻章自然對此甚為惱火,但此時朝廷還要利用洋人進剿太平軍,所以不好與其徹底翻臉。

李鴻章一面堅稱此為中國軍政,與他國無關。一面向朝廷請賞,授予戈登清朝軍隊“提督”軍職,賜黃馬褂,戴孔雀翎。同時委託朝廷聘請的西方官員赫德給戈登送去七萬元的犒賞費。戈登假意拒絕,赫德將其中一萬存入了戈登外國戶頭,此事才得以平息。

回過頭來分析,即便是郜永寬等八王提出了過分要求,李鴻章殺降也並非是唯一解決亂局的辦法。他完全可以將其八人分別監禁,然後遣散降兵。此舉雖說麻煩些,但畢竟刀下留命,不致於讓自己遭受無盡的歷史譴責。

也有人預想,如果留著這幾位降將,真的給其加官進爵,放任繼續發展,很肯能又造就一群亂世梟雄。假如不殺將他們冷落一邊,這些人定會賊心不死,隨時都可再次譁變,就像吳三桂、郭松齡、石友三一樣,從後面給你捅刀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