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下兵敗被困,曾國藩讓李鴻章去救援,李鴻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曾國藩是李鴻章成功道路上一個亦師亦友的人,李鴻章在年輕的時候心高氣傲,做事沉不下心來,急於求成,做事有點急功近利,說難聽點就是不擇手段。

李鴻章第一次被朝廷批准回家搞團練的時候,曾國藩結合自身帶湘軍的經歷,給了李鴻章很多帶兵的經驗,其中有一句“敗不相救”曾被多次提起,但心浮氣躁的李鴻章並不當回事,部下兵敗被困,曾國藩讓李鴻章去救援,李鴻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結果怎樣?

部下兵敗被困,曾國藩讓李鴻章去救援,李鴻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李鴻章回鄉搞團練的時候,由於有家族的支撐,利用自身的資源很快的拉起了一支隊伍,不過這些人的構成比較複雜,有當地的官軍,有自己招募的鄉勇,還有拉攏的一些官員自己帶來的兵。

儘管人員構成複雜,但卻難不倒李鴻章,即便他才三十歲左右,但腦子很靈活,心中有謀略,在面對太平軍的時候也可以打個平分秋色。

取得一些成績以後,李鴻章就忍不住給老師曾國藩寫信分享喜悅,在曾國藩看來這些小成績沒啥值得炫耀的,於是給李鴻章回信,告訴他不要太飄了,還給他分享了幾個帶兵的經驗。

部下兵敗被困,曾國藩讓李鴻章去救援,李鴻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其中有一條是“敗不相救”,意思是以前的清軍士兵之所以打不過太平軍,有一個原因就是私心太重,看到別的部隊被打敗了,也不去救援怕給自身的軍隊帶來損失,但有功勞的話,肯定一擁而上去搶功勞。

反觀太平軍那邊,由於出身相似,統一調度打的異常團結,以私利過重之兵打集體觀念之軍,肯定是勝少敗多,這是曾國藩帶湘軍總結出來的經驗,為了防止李鴻章走彎路,所以提前告訴他,讓他注意軍隊內部的團結,提前防範這個現象。

但李鴻章並沒有放在心上,他覺得曾國藩說的這些有的老生常談,誰都明白的,而且他給曾國藩寫信就是為了炫耀,並不是為了讓曾國藩教他怎麼帶兵。

部下兵敗被困,曾國藩讓李鴻章去救援,李鴻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史書也記載,李鴻章最初以書生帶兵,專打孟浪之戰,有翰林變綠林的惡名,這個時候的李鴻章已經顯示出了日後不懼罵名的跡象,無論別人怎麼說,他依舊我行我素,只要能贏就行。

在一次對戰中,李鴻章手下一支官軍被太平軍打敗,派人和李鴻章求援,李鴻章卻置之不理,他這個時候想的是如果利用太平軍消磨這支部隊的力量,因為他們聽命於官府,對他有些不服調派,所以李鴻章並沒有去救,最後這支部隊傷亡慘重,李鴻章趁機佔用編制招募新兵,調派忠心與自己的將領去管理。

事後他又給曾國藩寫信說明這件事,想得到老師的誇讚,然而曾國藩收到信後卻有些惱怒,李鴻章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教誨,讓他別犯“敗不相救”的錯誤,他卻耍一些小聰明。

曾國藩於是回信告訴李鴻章,說你現在是首領,要特別注意整體的團結,不要犯以前清軍將領的老毛病,你現在帶頭違反,下邊的人也會跟著做,久而久之會降低你部隊的戰鬥力的。這件事你看似掌握了一支部隊,帶來的損害卻是很長遠的,和太平軍作戰,一定要學彼之長啊。

部下兵敗被困,曾國藩讓李鴻章去救援,李鴻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李鴻章收到信後,仍然認為自己的選擇沒錯,還和左右的人說“不是我的兵,我為什麼要救”,這種話充滿了綠林山頭氣息,正好對應了別人對他的評價,翰林變綠林。

李鴻章的第一次團練帶兵,最後以廬州失守而宣告失敗,雖然他團練生涯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曾國藩給他的這個提醒,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部下兵敗被困,曾國藩讓李鴻章去救援,這是曾國藩自己總結的經驗,要集體利益大過個人利益,不要存有太多的私心。

而李鴻章卻認為,不是我的兵我不管,還想通過太平軍消耗掉這些士兵,重新組建,組建一個屬於他掌管的部隊,正是有這樣的思想,使得李鴻章的初次團練生涯沒什麼起色。後來進入湘軍當了曾國藩的幕府,在曾國藩身邊耳濡目染的學習了很多帶兵的道理,給淮軍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