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官場陋習

李鴻章在歷史上之所以有這麼多非議,主要是因為他和洋人的關係太好了,在中法戰爭中,法國政府沒有攻擊旅順,是因為考慮到這是李鴻章的地盤,

馬關條約的談判,伊藤博文點名讓李鴻章到日本,俄國甚至讓李鴻章務必參加沙皇的加冕典禮。在中國人眼裡跟洋人走的太近成了李鴻章的死穴,既然洋人是敵人,那麼敵人的朋友也是敵人,李鴻章就這樣被打上了賣國賊的烙印,1900年義和團騷亂,他也拒絕給義和團站臺,這讓國人對他很反感,就跟現在有個領導如果老給日本人說好話,我們通常會叫他漢奸,有學者說美國的制度優越,網上也同樣罵聲一片。比如當時朝廷裡的張之洞和左宗棠就是李鴻章的對手,處處看他不順眼,經常批評他跟洋人關係曖昧,是洋人的走狗。但張之洞在後期開始轉變了,開始十分欽佩李鴻章的才能,其實也一點都不奇怪,張之洞自己也搞洋務,他搞得漢陽鐵廠,乾脆就是個笑話,投入高達500萬兩白銀,但最後連設備都沒搞清楚,買的高爐根本不適合當地的鐵礦砂煉出來的鋼根本做不了鐵軌,一度這個廠子陷入停滯。後來還是用了李鴻章的套路官督商辦,所以這是一個有文采的幻想家,並不是一個實幹家,中國這種人很多,批評別人頭頭是道,但幹起事來滿不是那麼回事。張之洞就是嫉妒李鴻章的遊刃有餘,當自己開始到處碰壁的時候,才不得不心服口服。在李鴻章70歲大壽的時候,張之洞還送去了辭藻華麗的賀詞。

李鴻章——官場陋習

官場陋習

甲午戰敗是李鴻章一生的分水嶺,但其實有人說甲午之戰,根本就是李鴻章以一己之力對抗日本一國,焉有不敗之理,況且戰敗後李鴻章憑藉外交手段,運作俄國法國和德國,迫使日本歸還遼東半島,還減了一億兩戰爭賠款,已經是難得的局面。但事情必須要有替罪羊,皇帝和皇太后是不能犯錯的,所以只能是他李鴻章背鍋。

作者說,李鴻章的商業能力非凡,但很可惜他並沒有把這些能力用於造福國家,而是為了擴大他的個人權勢,為滿清政權服務。他的洋務革新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只是建立在統治者的利益上,而沒有讓國家真正的強大起來。李鴻章自己在這樣的運作中也撈到了不少好處,除了政治資本外,他也沒少撈錢,他甚至公開賣官,甚至他自己拿出錢來借給慈禧修園子,而很多的軍費,行政費用,也都是先進了李鴻章的口袋,至於他怎麼用的,別人也是無權過問。這其中有多少被挪用或者乾脆中飽私囊,就不得而知了。他辦洋務時成立的企業,也大多都有他的個人色彩,比如1880年籌建的輪船招商局,盛宣懷就是李鴻章的馬仔。資金來源的一部分也是李鴻章個人出的,另外由大眾捐款。這家企業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一路綠燈,每年都在賺取巨大的利潤。作為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不用想也知道,這裡面沒少公權私用。為自己牟利。而他的手下盛宣懷也同樣如此,他就是李鴻章在企業界的代言人,盛宣懷的腐敗和惡名,也沒少給李鴻章抹黑。

李鴻章——官場陋習

官場陋習

最後,作者說了李鴻章一個更加惡劣的行為,那就是他種植和販賣鴉片,儘管李鴻章表面給國際禁止鴉片貿易協會寫信,希望禁止鴉片種植,但是泰晤士報記者去中國調查, 說中國最大的罌粟種植者就是李鴻章家族,他在這裡大量謀利。後來李鴻章的養子李經方也是如出一轍,對外侃侃而談,要擺脫鴉片的禍害,而在老家安徽,卻自己種了不少。

都說弱國無外交,但李鴻章把這句話給廢了,他用卓越的表現,告訴世界,弱國也同樣可以通過外交來解決很多問題,他是那個年代全世界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他的國際聲望在國內無人能及,他的面子甚至勝過了大清國的面子。

在外交方面,李鴻章仍然是遵循了他那套中庸的法則,永遠去找洋人利益和大清統治階級利益,以及自己利益的結合點,他的心底裡還是傳統文化和制度的擁護者,只是喜歡洋人的玩意而已,對於洋人那套先進的制度,李鴻章一點興趣都沒有,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當慣了獨裁者,你跟他說民主,他才懶得搭理你。他的利益都是建立在獨裁的基礎上的,讓他接受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無異於自己革自己的命,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多年來一直再走大清特色的洋務運動,希望能夠把西方的先進玩意學過來,然後兌付洋人,這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至於制度變革他根本就沒想過。甚至不誇張的說,如果非要變革制度,才能自強,他寧可放棄,即使被洋人欺負死,也好過放掉手裡的權力,這就是李鴻章的歷史侷限性。註定了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力挽狂瀾之人。

李鴻章——官場陋習

官場陋習

跟他合作一起剿滅太平軍的外國人給了他一箇中肯的評價,說李鴻章是一個能幹的中國人,他跟所有的中國官僚一樣,不講道德。利用外國人達到自己的目的,然後就一腳踢開。此外,這個外國人還說,李鴻章反映了中國官場的巨大問題,那就是永遠是一幫外行在指揮內行,李鴻章是個文人,他卻在設計整個中國的海防,他的方案顯得愚蠢,沒有一點軍事知識。

李鴻章是典型的中國官僚,陰險狡詐善於耍手段,為達目的可以放棄任何道德,索性就是李鴻章比當時其他的官員們能力高的多的多,而其他的官員純粹就是搞政治,根本無心做事。他們只對上負責,下面的老百姓是死是活跟他的仕途無關。這也是中國官場幾千年來的最大弊病。我們選民制度缺乏,官員全都是任命制,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在這樣一個官場文化之下,遇到李鴻章這樣雄才偉略的領航員,那就算國家之幸,後來李鴻章剛剛去世,大清的權利落在了慶親王奕劻,攝政王載灃這些大貪官庸官手裡,沒幾年大清朝也就徹底亡了。

李鴻章的正式外交生涯是從1870年處理天津騷亂開始的,那時候法國領事館和教堂被憤青們焚燬,法國領事和16名修女被殺,李鴻章用它高超的技巧平息了法國人的憤怒,他當時吃準了法國人不會出兵武力解決,只是想討個說法,所以李鴻章就機智應對,總之你沒空打我,我就跟你耗著,最後法國人也沒了脾氣。要知道當時李鴻章只是北洋大臣,負責經商事宜,頂多算是商務部,還沒有執掌外交部,也就是總理衙門,但最後的結果是,洋人寧可跟李鴻章談判,也不願意裡總理衙門的人。而對於總理衙門來說,他們也不樂意跟洋人打交道,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儘可能的都推給李鴻章,這樣反而皆大歡喜。慢慢的更多外交事務就落在了李鴻章手中。

後來李鴻章處理英國人馬嘉理被殺也是依葫蘆畫瓢,吃準了英國人不會過來打架,所以就是能拖就拖,能無賴就無賴。後來賠給了撫卹金,但李鴻章卻藉此機會提出增加鴉片稅,一下讓壞事變好事,中國關稅還增加了不少。不過李鴻章知道,這次贏得僥倖,主要是因為歐洲普法戰爭爆發,英國和法國都抽不出兵力過來打架,否則也沒那麼容易擺平。所以他也上書朝廷,務必保證合約的執行,另外千萬別再惹事了,下次老外就沒這麼好脾氣了,可能會新仇舊恨一起算。李鴻章用它的外交手段,為中國迎來了難得的10年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