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1901年的中華大地在風雨飄搖中又略顯寂寞,那一年對於國家來說,清政府賠了款,對於個人來說,李鴻章走完了譭譽參半的一生。都說蓋棺能定論,但他蓋棺58年後,直至屍骨被挫骨揚灰也沒能定論。有人說他是賣國賊,有人說他是糊裱匠。但李鴻章究竟是怎樣的李鴻章,恐怕只有將他放回那個歷史環境中,我們才能瞥見一隅吧。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1861年太平軍圍困上海,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授意下帶領3千淮軍大敗1萬太平軍。雖然此戰李鴻章名聲大噪,但他敏銳地發現洋槍洋炮的威力是冷兵器望塵莫及的。這也是他開眼看世界的萌芽,自此他認為只有學習西方的科學機械方能生存。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南方的太平軍剛被平定掉,北方的捻軍又開始作亂。10年間他們的隊伍發展到20萬人,其中西捻最後演變成陝甘回亂。在這場動亂中,陝甘地區死亡人數達2300萬人。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朝廷10多年都沒有辦法剿滅捻軍,甚至當年擊退英法聯軍的僧王僧格林沁也戰死沙場。而李鴻章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僅用1年時間就將其全部剿滅。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除了軍事才能,李鴻章的政治眼光在當時也是冠絕群雄的。當所有人都認為沙俄是中國最大的隱患時,只有李鴻章看到因明治維新逐漸強大起來的日本才是中國日後的強敵。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他反對因為越南問題同法國打仗,反對左宗棠收復新疆。他要把這些軍費都省下來擴充海軍,防患於未然。於是他和左宗棠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左宗棠認為新疆是祖宗留下來的土地,子孫不可不守。如果新疆丟失,陝甘不保,接著陝西、河北都不保。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李鴻章則認為自乾隆年間中國佔領新疆後,不但沒有得到絲毫好處,而且白白浪費大量軍費。又說中國大禍不在西北,而在東部沿海各省,它們是中國的國防要塞。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很明顯左宗棠是在唱高調,言語動聽。李鴻章則是低調,理由很合理。但中國的士大夫自古都是尚感情,喜歡唱高調,他們自然站在左宗棠一方。李鴻章在改革創新的道路上的阻礙可見一斑。事實上他的建設事業遭到的是舊的制度和舊的精神文化阻礙。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李鴻章的改革事業受到士大夫階級的阻礙,那麼民眾是否就能支持?答案是否定的。自古改革是自上而下的,一切創新都是從少數人的覺醒再到大眾的普及。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甲午戰爭以前,少數先知都是朝廷要員,如林則徐、魏源等。甲午戰爭以後,這些人逐漸轉到民眾中,而這些人都是知識分子。所以嚴格來講,民眾的迷信是中華民族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阻礙之一。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看到了潛在的威脅,雖然自上而下都在反對。李鴻章依舊是雖千萬人,吾亦往矣。於是李鴻章以一人之力開始了他的軍備競賽。


起初李鴻章以為購買船炮即可圖強,於是在22年間購買了25艘艦船。但在這過程中發現很多問題,於是他一邊圖強一邊改進。他發現軍隊需要近代化武器,於是設立天津和江南製造局;發現新式武器需要新式人才駕馭,便設立武備學堂和派遣軍官出洋留學。發現近代化軍隊需有近代化交通,所以有福州船政局和電報局;發現新式國防需要大量開支,創辦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所以任何改革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看似如火如荼,實則困難重重。首先是來自政府的軍費縮水,他向朝廷申請每年200萬兩白銀的軍費預算。清廷答應給120萬兩,到手只有45萬兩。其次為了修建頤和園,8年裡,政府從海軍軍費裡挪用了2000萬兩。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吉野號”,時速23海里,一分鐘打5發炮彈。而北洋水師裡最先進的軍艦也不過是時速15海里,5分鐘打一發炮彈。並且李鴻章和日本都欲購買。但清政府的剋扣,李鴻章只有囊中羞澀。而日本皇室成員則毀家紓難,最終購買了“吉野號”。並在甲午海戰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在李鴻章30年的經營下,中國海軍實力躍居世界第八,日本則是十一。看似中國先進,但最終黃海大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苦心經營,最終前功盡棄。北洋水師戰敗原因有很多。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最重要的是有利器卻無人才。海軍提督丁汝昌是騎兵出身,不懂海上戰術。“定遠艦”的艦長劉步蟾雖然英國海軍學校畢業,但在開戰時,他鬼使神差地將“人”字形的艦隊最前面的“定遠艦”和“鎮遠艦”放到最後,也就是弱小的艦艇居先。這樣肯定戰敗。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馬關條約》中,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此項條約也引來更大麻煩。緊接著俄、德、法三國聯合起來強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包括旅順、大連在內。看似列強幫中國,實則各有所圖。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此時俄國財政部長正在修建西伯利亞鐵路,但他發現東線如果繞過黑龍江,路線太長。並且海參崴偏北,冬季結冰,不便航行。如果俄國在中國得到旅順和大連,既能完成西伯利亞鐵路,又能在遠東擁有一個不結冰的軍港。這是沙俄真實的企圖,德國和法國不過是想分一杯羹罷了。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可清政府卻天真地幻想三國能將遼東和臺灣島都能替中國收回來,就在尼古拉二世加冕時,清政府派李鴻章去慶賀,並且提出此要求。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可狡猾的俄國人給李鴻章是一番糖衣炮彈轟炸,說是中國如果想要俄國幫助,必須允許俄國修條貫穿東三省的鐵路,並且中國境內的要求中國人自己修。如果中國拒絕俄國好意,那麼俄國不但不幫中國,還會訴諸武力。此話一出,李鴻章立馬屈服,簽訂密約:俄國幫中國對付日本,中國答應俄國修建中東鐵路。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這就是李鴻章簽訂的《中俄密約》,如果說甲午海戰李鴻章身敗名裂,那麼此行為則讓他遺臭萬年。緊接著李鴻章被罷免直隸總督職位,外放到嶺南做兩廣總督。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外放的日子也算是清閒,但此時又爆發了義和團起義。清政府似乎看到了義和團能抵擋洋人的希望,於是病急亂投醫,竟然邀請暴民進京,主動向十一國宣戰。最終義和團不但沒有“扶清滅洋”,反而禍亂京城。結局就是八國聯軍佔領天津,慈禧逃往西安,李鴻章又出來收拾殘局。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這次《辛丑條約》按說和李鴻章沒有一點關係,可這個鍋還得你來背啊,於是李鴻章又簽字了。損失不僅如此,就在義和團之亂時,俄國趁機佔領了東三省,提出各種要求。正當李鴻章又準備簽字時,幸而他在辛丑年的冬天死了。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梁啟超非常中肯地評價李鴻章,說他只知道有兵事,不知道民政;知道外交,不知道內治;知道朝廷,不知道國民;知道洋務,不知道國務。以為中國的政治風俗都優於外國,唯獨槍、炮、船和機器不如他們。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梁啟超說的很對,可這麼多能力在那個年代集中在個人身上,恐怕孔老夫子降世也做不到吧。況且李鴻章單單的物質改革就已經遭到時局人的強烈反對了,如果他再進行政治改革,那他就算搭上身家性命也不夠被時人唾棄的吧。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傳統的士大夫對於時政的態度無非是: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既不受屈辱,又能落得個忠烈的好名聲。但李鴻章不能,他是: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臨事方知一死難

李鴻章死後,日本報紙是這麼評價的:


世界上的人,只知道有李鴻章,卻不知道有北京朝廷,儘管北京朝廷對李鴻章並沒有深深地信任。不但如此,他們還常常用猜忌、懷疑、憎惡的眼光對待他,只不過是因為國家外部的壓迫,排除困難,解決紛爭,不是他們所能夠勝任的,所以不得已才重用他。


甲午中日戰爭是李鴻章一生額度轉折點。那場戰爭,確實是他平生孤注一擲的一場戰爭。但他輸了,把他一輩子積累起的勞苦功高的名聲給輸光了。


參考文獻:

《李鴻章傳》——梁啟超

《中國近代史》——蔣廷黻

《中國近代史》——呂思勉

《從晚清到民國》——唐德剛

《從甲午到抗戰》——唐德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