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提起李鴻章,大家都會想他是近代對中國危害最大的人物之一。處於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李鴻章的所作所為,實在是人所不恥的賣國賊。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據統計,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多個條約,由李鴻章作為清政府代表與列強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876年9月中英《煙臺條約》;1885年4月中日《天津條約》,同年《中法新約》;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1896中德《膠澳租借條約》;1896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年9月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這麼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全是李鴻章的大名。然而,如果沒有李中堂前後奔走維持大清表面的光鮮亮麗,大清早就亡了。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甲午戰爭中,日本要求大清賠款3億兩白銀,李鴻章去日本商談途中被一個日本憤青開了一槍,當時日本官方有些愧疚,說給他醫藥費,是他,不顧生死要求減少一點賠款,日本人答應賠款減少一億兩,李鴻章卻一邊吐血一邊屈膝請求,要不再給我兩槍將賠款都免了吧。一個七旬老人,做到此地已是將自己的尊嚴踩在腳下摩擦了,條約簽完回國後,他口吐鮮血,悲痛欲絕,最後卻換來了千古的罵名。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專制下除了皇家均是奴才,他受封建思想已經太久太久了,面對皇權的壓迫只能選擇在風雨飄搖中對著破敗不堪的清政府“縫縫補補”,他本是一腔熱血,學識過人,然而生不逢時,國將不國無人可用,他只想盡己之能保住大清,卻發現一人之力,何其渺小,根本無法扭轉已定的局面。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他無數次的想將中國人從無知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可是每次迎接他的都是謾罵、指責。他的一生都在維護國家利益,可是他的手中根本沒有與列強談判的資本,只能是退讓,想要得到時間去發展,可是清政府根本沒有想要改變的計劃,因此李鴻章也是無可奈何。

那些高喊著抗戰的人,洋人槍炮一響,他們比慈溪還快的跑走了,最後這個爛攤子,還是留給他們口中的賣國賊來收拾。李鴻章作為朝廷命官,他肩上承擔的不僅僅是自己家人的命運,更是整個民族的命運,於是在救社稷於危難與個人榮辱之間,他毅然決然選擇了前者。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李鴻章:大清王朝的裱糊匠

“我們的家被別人打了,別人都跑了,只留下一個七旬老人在垂死掙扎,等侵犯的人拿到想要的東西走了,家裡的人都回來了,他們卻只怪這個老人沒看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