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甲午——李鴻章

在草約上簽字時,李鴻章突然想起,在他臨行前,恭親王率領全體軍機入奏皇帝的奏摺上有這樣一句話: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故。李鴻章當時差一點老淚縱橫。


一個身敗名裂的賭徒

1894年冬,天降大雪,滴水成冰。在東北,空氣中散發著雪的凜冽,也散發著血的腥味,整個戰場遍佈著絕望。10月24日,日軍在遼東半島南岸的花園口登陸,清軍竟然毫無察覺。11月5日,日軍進攻金州,駐守金州的清軍將領徐邦道向駐守大連的守將趙懷業請求援助,但此時,趙懷業早就逃得沒有人影。惱怒的李鴻章在得知情況後,命令劉盛休部和晉軍提督程之偉部火速趕往大連。劉盛休的回答是:部隊的槍支彈藥在鴨綠江邊都丟失了,無法上陣;晉軍程之偉部傳來的消息則是:為防腹背受敵,部隊已主動撤退。李鴻章氣急敗壞,他在給前方將領的信札中大發雷霆,如果戰爭再失敗,就讓他們“投海自盡”。

11月7日,大連陷落。日本軍隊獲取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包括621支槍、129門大炮、3 300萬餘發槍彈、250萬發炮彈。黃昏時分,城內漫天大火,風雪之中,日軍把中國百姓不分老幼趕到城外進行報復性屠殺,鮮血將護城河上的薄冰融化。同一天,60歲的慈禧在紫禁城慶祝她的“萬壽吉日”。後來的內務府賬本上記載著為慈禧過生日所花費的銀兩,總共在1 000萬兩白銀之上。那一天早晨,慈禧心情無比之好,她身穿綴滿珠寶的禮服,顯得華美雍容,青春煥發。韶樂聲中,皇帝、皇后以及文武百官分別行跪拜大禮。李鴻章沒有參加這樣的盛典,仍在天津指揮著前方戰事,他心急如焚、焦頭爛額,24小時內竟發了16封電報!

可以說,在甲午戰爭中受打擊最大的就是李鴻章了。戰場的主力,幾乎都是

他的淮軍嫡系。那段時間,李鴻章不時地聽到一個又一個晴天霹靂。他的朋友

吳汝綸曾經回憶說:“平壤之敗,李相國痛哭流涕,徹夜不寐⋯⋯及旅順失守,憤不欲生。”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就像一個身敗名裂的賭徒,將自己所有的家當和名聲輸得乾乾淨淨。

悲情甲午——李鴻章

悲愴與恥辱的抉擇

朝廷向日本提出了議和的倡議。恭親王試探著讓李鴻章前去日本議和,傷心而絕望的李鴻章當然不想出面,回信說:“在下與張蔭桓等人再三商量,覺得現在只想派一名忠實可信的洋員前往,既容易得知對方的意圖,又不會引起對方的

懷疑。”李鴻章準備派德國人德璀琳去談判。伊藤博文與陸奧宗光商定不見德璀琳,迫使中國政府派出更有資格的代表。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張蔭

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到達日本人指定的談判地點廣島。第二天,雙方互換國書。伊藤博文發現張蔭桓和邵友濂所攜帶的國書文字中有“一切事件,電達總理衙門轉奏裁決”內容,認定二人授權不足,與國際談判慣例不符,拒絕與他們談判。伊藤博文問清國使團隨員伍廷芳:“你方為什麼不派遣重臣來呢?請問恭親王為什麼不能來敝國?”伍廷芳答道:“恭親王位高權重,無法走開。”“那麼李鴻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議和,貴國怎麼不派他來?”伍廷芳隨之反問:“我今天是和您閒談,那我順便問問,如果李中堂奉命前來議和,貴國願意訂約嗎?”伊藤博文自然能夠聽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來,我國自然樂意接待,但還是得符合國際慣例,必須擁有全權。”

被逼無奈的李鴻章此時仍不想赴日,他通過駐英公使龔照瑗向英國外交大臣

金伯利透露自己的委曲,並請金伯利從中斡旋,認為日本不應該拒絕張蔭桓,因

為此人曾任駐美公使,有很豐富的外交經驗。金伯利勸慰李鴻章說:“日本自然

要求全權大臣是一個名位顯赫的人物。在我看來,為了大清的利益,無論如何李

中堂都應承擔此項任務。雖然這可能是一項相當艱鉅的任務,我也同情你勉為

其難,但相信你願意為自己的國家做出這樣一項重要貢獻。”

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只好奉旨進京。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如果要和談,不僅要清政府賠款和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要求割地!慈禧氣急敗壞,藉口肝氣發作,對於議和一事,不願表態,王顧左右而言他。進京次日,光緒帝在乾清宮召見李鴻章並諸大臣,圍繞是否割地問題,朝廷意見不一,亂作一團。翁同龢依舊信誓旦旦地空談,寧願賠款絕不割地。恭親王奕訢為首的一干大臣則

認為,如果不答應割地,日本人恐怕不會與清廷議和。現在形勢危急,日本軍隊

的鋒芒已指向北京,為保京師無恙,只能順從日本人的心願。

3月4日,光緒正式發出了全權證書,宣佈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予以署名畫押之全權。14日,李鴻章等人乘坐德國輪船“禮裕”與“公義”,懸掛“中國頭等議和大臣”旗幟,啟程直奔日本馬關。隨從出訪的有李鴻章嗣子李經方,隨員伍廷芳、馬建忠,以及美國顧問、前國務卿科士達等。李鴻章就是這樣帶著悲愴與恥辱,來到了日本馬關。

悲情甲午——李鴻章

步步緊逼

那段時間,位居太平洋當中的日本列島洋溢著節日的氣氛。日本報紙把這場戲劇性的勝利比喻成兩千多年前越王勾踐對吳王夫差“臥薪嚐膽”的復仇。對於中國的文化和歷史,這個島國一直耳濡目染,熟悉得甚至勝過自己的歷史。幾乎每個日本城市的街道邊,都懸掛著各式各樣的標語和橫幅,每天早晨或傍晚,很多人都自發地聚集在一起,舉行一場遊行慶賀一下。有時,他們也排列著各種各樣的方陣——馬車方陣上,有身著節日裝束的神父、欣喜若狂的孩子、市議會的議員;花車上,有人用竹竿挑著紙糊的或柳條編成的人頭,那代表被斬首的中國人。繁鬧的狂歡中,也有很多事故產生:酗酒打架時有發生,一些浪人更是趁火打劫,偷竊錢財,甚至調戲良家婦女。總而言之,在那段時間裡,整個日本都在進行著一場狂歡,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也在這樣的狂歡中上演了。

馬關,這個無足輕重的小地方,更是狂歡的焦點。當馬關成為日本和清國談判地點的消息傳出之後,有很多日本人從四面八方專程趕到這裡,他們當中有記者,有貴族,而更多的,則是各界平民。他們和當地人一起,每天守候在清國使團來來往往的路上,舉著國旗,喊著口號。然後,他們就從報章上尋覓一切有關談判的消息。他們關心著談判的進展,關心著自己國家的命運,也關心著那個從清國來馬關的首席談判大臣的一言一行。

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本是日本醫生藤野玄洋於1862年開辦的診所。春帆樓地處高地,風景秀麗,附近有一處溫泉可供休養。藤野玄洋醫生死後,其女美智子不通醫術,但獨具慧眼,在這裡開辦了一家河豚料理店。伊藤博文選定“春帆樓”作為中日談判地點,顯然,他就是想在這個詩情畫意的地方,輕鬆地吃下清國這條鮮美的“河豚”。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李鴻章一行登上春帆樓。春帆樓上,放著一長方形會議桌,旁邊擺放著十多把椅子。日方還特別在李鴻章的座位邊安置了一個痰盂,大約有意無意地提醒著大家,這位清國全權大臣已值暮年,垂垂老矣。伊藤博文為談判頒佈了四條規定:除談判人員外,任何人不得進入會場;各報報道必須要經新聞檢查後方可付梓;除官廳外,任何人不得攜帶武器;旅客出入,均需由官廳稽查。此外,伊藤博文還特別宣佈:清政府議和專使的密碼密電,均可拍發,公私函牘概不檢查。從表面看上去,好像日本人對李鴻章和清國使團非常客氣,其實,日本人已成功破譯清廷的密碼,在談判過程中甚至瞭解到清國使團此次來日本的賠款底線是2億兩白銀,因此早就成竹在胸。

悲情甲午——李鴻章

3月21日,在與李鴻章的首次談判中,伊藤博文向李鴻章提出的停戰條件是: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一線所有城池和堡壘,駐紮在上述地區的清朝軍隊要將一切軍需用品交與日本軍隊;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由日本軍官管理;停戰期間日本軍隊一切駐紮費用開支由清政府負擔等等。伊藤博文明白,山海關、天津一線如果被日軍佔領,將直接危及北京安全。這個停戰條件是清政府萬萬不會答應的。如果這一條件被清政府駁回,日本正好就此再戰。尤其狡猾的是,伊藤博文此時隱藏了日軍正向臺灣開進的事實,企圖在日軍佔領臺灣既成事實後,再逼李鴻章就範。

悲情甲午——李鴻章

此血可以報國矣!

春帆樓上,中日兩國代表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恰在此時,一樁突發事

件改變了談判的進程。

3月24日下午4時,中日第三輪談判結束後,滿腹心事的李鴻章步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誰知,就在李鴻章乘坐的汽車快到驛館時,人群中突然躥出一名日本男子,在衛兵未及反應之時,朝李鴻章臉上就是一槍。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行刺者趁亂潛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個店鋪裡。

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隨員們趕快將其抬回驛館,由隨行的醫生馬上進行急救。幸好子彈沒有擊中要害。過了一會兒,李鴻章甦醒過

來,他顯得異常鎮靜,除了安慰隨行外,不忘叮囑隨員將換下來的血衣保存下來,不要洗掉血跡。面對斑斑血跡的官服,73歲的李鴻章算是找到了一點安慰,他

一聲長嘆:“此血可以報國矣!”

李鴻章的傷口在左眼下一寸的位置。子彈雖然留在了體內,但並沒有傷到眼睛。德國駐日公使館的醫生趕來為他看病。各國醫生會診之時,日本醫生建議開刀,但德國和法國醫生堅決反對。理由是既然這顆子彈對李鴻章眼睛的正常功能無害,不如暫時留在體內,如果貿然開刀,將會危及李鴻章的性命。

悲情甲午——李鴻章

李鴻章在日本遇刺引起了國際輿論對日本的強烈譴責,日本國內一時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伊藤博文聞訊後發怒道:這一事件的發生比戰場上一兩個師團的潰敗還要嚴重!他最擔心的是虎視眈眈的西洋各國藉機挑起對日本的戰爭,趁火打劫,坐收漁人之利。警方很快抓到了兇手。經審訊,此人名叫小山豐太郎(又名小山六之介),21歲,是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的成員。他不希望中日停戰,更不願意看到中日議和,一心希望將戰爭進行下去,所以決定借刺殺李鴻章,挑起中日之間的進一步矛盾,將戰爭進行到底。小山豐太郎的想法與日本政府此時的意圖大相徑庭。日本政府本來擬就的談判方略是,借戰爭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然後見好就收。畢竟,日本也在甲午戰爭中耗盡了力量,小山豐太郎的行為恰恰無異於授人以柄。

4月10日,李鴻章傷勢稍好轉之後,面纏繃帶,又回到了談判桌前,中日雙方就甲午戰爭展開第五次談判。由於李鴻章受了槍傷,日方做出了一億兩白銀

的讓步。李鴻章苦笑,這一槍捱得值了。但他不甘心於此,向日方討價還價:“總之,現講三大端,二萬萬為數甚巨,必請再減;營口還請退出;臺灣不必提及。”

伊:“如此,我兩人意見不合,我將改定約款交閱,所三隻能如此。為時太促,不能多辦。照辦固好,不能照辦,即棄駁還。”

李:“不許我駁否?”

伊:“駁只管駁,但我主意不能稍改。貴大臣固願速請定和約,我亦如此。廣島有六十餘隻運船停泊,計有二萬噸運載,今日已有數船出口,兵糧齊備。所以不即出運者,以有停戰之約故耳。(威脅)”

李:“停戰期滿,可請展期。”

李:“賠款還請再減五千萬,臺灣不能相讓。”

伊:“如此,當遺兵至臺灣。”

李:“我兩國比鄰,不必如此決裂,總須和好。”

伊:“賠款,讓地,猶債也。債還清,兩國自然和好。”

李:“索債太狠,雖和不誠。前送節略實在句句出於至誠,而貴大臣怪我不應

如此說法,我說話甚直,臺灣不易取,法國前次攻打尚未得手,海浪湧大,臺民

強悍。”

伊:“我水師兵並不論何苦皆願承受,去歲北地奇冷,人皆以日兵不能吃苦,乃一冬以來我兵未見吃虧,處處得手。”

中堂起席,與伊藤作別,握手時再請將賠款大減,伊藤笑而搖首雲不能再減

而散。在談判過程中,李鴻章還開玩笑地提及要聘請伊藤博文當任清國宰相。

悲情甲午——李鴻章



文章摘自《甲午海戰,再認識》

悲情甲午——李鴻章

悲情甲午——李鴻章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文明的衝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