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米其林頒佈北京榜單的時候,二十三家餐廳裡有一家是被許多人說“沒聽過名字”的魯菜小館——萃華樓小菜館,人均百餘元。


在餐飲界,魯菜永遠像一個傳說,淹沒在滿大街的川菜館子之間,九轉大腸、黃河鯉魚、芙蓉雞片,這些耳熟能詳的頭牌菜也鮮少出現在山東人的餐桌。問起山東人,大多數人對魯菜的感覺始終是既熟悉又陌生。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九轉大腸,濟南菜的代表之一,據傳為光緒初年明湖之畔縣東之巷九華酒樓店主首創。 ©Sohu


向前追溯,魯菜可是“根正苗紅”。它是北方唯一入選八大菜系的獨苗苗,雖然派出的代表少,但是地位上卻絲毫不輸,位列頭牌。


魯菜之所以能代表北方,有一定歷史淵源。從廣義上講,黃河中下游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都可以被涵蓋在魯菜的範圍內。1600 年,賈思勰在《齊民要術》總結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蒸、煮、烤、釀、煎、炒、熬、烹、炸、臘、鹽、豉、醋、醬、酒、蜜、椒”,這套典籍直接奠定了中式烹調技法的框架。

清末,首次出現了“四大菜系”的說法。北有魯菜(山東、北京、黃河菜),東有揚菜(揚州、蘇州、淮揚菜、長江下游菜),西有

川菜(四川、長江上游菜),南有粵菜(廣東菜、珠江菜)。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據說糖醋鯉魚最早始於濟南洛口鎮,食感肥嫩鮮美,金鱗赤尾,形態可愛,是宴會上的佳餚。


從那時候起,魯菜就已經成為了北方菜的代表。從狹義上講,魯菜的發源地是齊魯古國,屬於山東地界兒,所以它又融合了山東特色,包括膠東風味、濟南風味、濟寧風味、孔府菜等地方風味。


從八大菜系頭把交椅到名不見經傳,魯菜的發展史竟是一段跌宕的“魯菜消亡史”。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優勢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山東註定要在烹飪界揚名。

山東半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三面環海,黃河蜿蜒而過,腹地有丘陵、平原、山地,豐富的地貌帶來了多樣的物產,果蔬、禽畜、海鮮、淡水河鮮、山菌、乾製珍品應有盡有,為魯菜成為一個全面的菜系打好了“物質基礎”。

除了本地食材,山東還早早開啟了“海淘”食材之路,藉助交通優勢,發展貿易,從西域南洋引進的新鮮蔬菜,菠菜、萵苣、胡蘿蔔、絲瓜,唐代時期的胡麻油、菜籽油、豆油,元代的胡椒、丁香等調料,也先後加入魯菜食材庫。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九月,山東日照迎來開海季。©新華社


同時山東也在不斷開闢新的食材領域,發展捕撈業,海蜇、烏賊、魚唇、魚肚、玳瑁、對蝦、海蟹相繼入菜。

而且作為碼頭城市,山東地處古代運輸大動脈京杭大運河的重要一段,南北特色食材也在這裡交匯,物產的豐富給了魯菜極大的創作空間。有了豐富的食材,自然能夠創造出高水準的菜餚。

物產豐富還使得山東成了名貴食材直供產地,鮑魚、海參、魚翅、烏魚蛋等魯菜食材成為宮廷和官府菜常用的菜餚主料。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正在這個時候,魯菜一波龐大的傳播使者出場了。


說山東廚師之前,還要先分享魯菜第一任傳播使者——孔子。魯菜是中國飲食哲學的發源地, “食不厭精”、“五味調和”的儒家思想為魯菜乃至中國式的烹飪文化設立了基調和審美。作為文化界第一 KOL ,孔子加持過的魯菜,自然有了第一波流量。


明朝遷都至北京,山東憑藉自成一派,完整大氣的烹飪風格,受到了皇室青睞,山東廚子入駐宮廷,被官方認可。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蔥燒海參是魯菜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壓陣菜。


明代《酌中志》記載:“凡遇雪,則暖室賞梅,吃炙羊肉、羊肉包、渾酒、牛乳、乳皮、乳窩卷蒸用之。先帝最愛炙蛤蜊、炒鮮蝦、田雞腿及筍雞脯,又海參、鰒魚、鯊魚筋、肥雞、豬蹄筋共燴一處,恆喜用焉。”這時候膠東食材和福山廚師都已經初見端倪。後來清代的御膳房又承接了明代的廚師團隊,山東御廚也成為“漢菜”的主要來源。

北京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也意味著全國精英聚集於此。官場應酬,商務宴請,總少不了精美烹飪、真材實料的大菜上桌提氣,魯菜既有宮廷的加持,也是當時唯一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菜系。

貴族文人吃過見過的多,能品評的自然也多,在“吃主兒”的點撥下,集文化、食材、氛圍於一體的魯菜不斷完善和提升,水準之高,已經在餐飲界獨樹一幟。

服務於上層社會達官顯貴,以及文人墨客的魯菜廚師,憑藉資深紮實的技藝贏得了口碑,既推廣了魯菜也從側面推動了魯菜進步。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民國時期,魯菜已經成為當時絕對的網紅菜。魯迅記錄了 65 家北京餐館日常打卡,胡適經常光顧

東興樓,喜歡油爆蝦醬爆雞丁,張大千重要家宴總少不了一道蔥燒烏參,本裕仁天皇都慕名要吃同和居的菜餚。魯菜,直接壟斷了北京餐飲市場。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民國時期的東興樓插畫。©Sohu


那時北京的飯莊以“堂”字號規模最大,福壽堂、隆豐堂、聚賢堂、聚壽堂、燕壽堂、慶和堂、會賢堂、福壽堂,八大堂皆是魯菜。

樓僅次於堂,八大樓為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新豐樓、安福樓和春華樓。之外還有一個同春樓,號稱八大樓外又一樓,是唯一的江蘇菜,八大樓還是魯菜。

除了成套的,當時著名的魯菜館子還有豐澤園、致美齋、隆福寺的福泉館、明湖春、便宜坊、全聚德。

行業發展,自然也有人才的流動,伴隨著各種廚師跳槽,東西兩派魯菜在北京的交流,又將魯菜又推上一個新高度。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縱觀歷史,從全盛到衰落,似乎總是這條長河裡的常態。伴隨著貴族的消逝,動盪的時局,魯菜也開始走向沒落。


物流和交通的發展,讓山東的物產優勢、交通優勢不復當年,食材交流擴充至全國,而魯菜內部,也遭遇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開始魯菜的受眾定位明確——高檔,作為宮廷菜、宴席菜的首選,傳統魯菜裡的著名大菜皆由高檔原料製作,野生的黃河鯉魚少見,上乘的幹海參數千塊,註定了魯菜可以成為貴族的享受,但不會出現在平民的餐桌。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魯菜製作高湯主要有煮、潲、吊三部曲,講究原汁原味。©好豆網


而另一方面,魯菜的靈魂,也在遭遇現代調味品的衝擊。在魯菜內部,有“無湯不成菜”的說法,即使店裡其他材料備的齊全,高湯沒了照樣要歇店打樣,所有菜全憑高湯吊味

魯菜獨有的調料海腸粉、蝦籽、蟹黃、蝦醬、冬筍,是常用的提鮮材料,跟本味型、淡味型材料相搭配,出現複合型口味,不刺激不張揚,是五味調和的烹飪藝術。這本是魯菜廚師引以為傲的自豪,卻被小小一勺白色的味精剝奪。

在味精橫行的時代,魯菜的優勢被打破。調味品的普及讓食客的味覺麻木,渴望更多的刺激。以麻辣為主的川菜,變成了魯菜強勁的對手。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明清年間,山東廚師的流動,將魯菜傳播至京津、東北地區,成為北方菜的代表。但是隨著山東經濟的穩定,和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思想羈絆,大多數的山東人選擇留在家鄉。

然而菜系擴張,往往就是伴隨著流動人口的傳播。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四川向全國各地輸出了近 900 萬人口,川菜的流動的伴隨著人們口味的轉變,開始大肆擴張,佔領全國。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魯菜爆炒腰花看似簡單,但這過程中既考驗了基本刀工,也考驗了火候的掌握。©wemp.app


除了刺激味覺,川菜師傅出師速度快也是魯菜不能企及的。“三年川菜,十年魯菜”的說法,培養一個魯菜廚師,熟練掌握技法至少要十年。

傳統魯菜的學徒,頭一年連廚房門都進不了。第二年,有眼力見的或許能接觸廚房,但也是雜活。第三年能幹上“料青兒”(擇菜洗菜)“涮傢伙”(洗碗、蹭勺),才算是進了這一行,而這三年已經足夠培養一個川菜大廚。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芙蓉雞片是最考驗刀工的一道魯菜。


魯菜是公認的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魯菜廚師的成長之路,堪稱修行。據魯菜大師王義均回憶當年的蹭勺經歷,蹭勺是為了清除上道菜的異味,要用細砂子和細爐灰輕磨細蹭,一把勺蹭百十下才能幹淨,一個人每天得蹭三四千次,過程不只枯燥乏味,做久了,手很快被鐵勺和沙子爐灰蹭破流膿,直至結成疤,變成老繭,才算修成“正果”。

魯菜的烹飪過程繁複,蔥燒海參為例,從發海參,吊高湯,熬蔥油,到最後的煨燉,每一步都有極高的技術難度。為了達到脆嫩口感,第一步發制就極其重要,一般要四天時間,中間要換七次水,過程極為耗時。而且鮮海參口感硬,魯菜廚師通過抻拉的技術,把活海參抻拉成為薄而透明的大片,再進行烹製。魯菜名廚高速建曾拉出了世界最薄的海參,只有 0.003 毫米。

魯菜最要求的就是刀工了,經典的糖醋鯉魚,魚必須是翹起來的,需要把魚兩面切開並且不能切斷,才能保持造型。魯菜芙蓉雞片,最考驗刀功,一道雞片不知道費多少料,用刀背砸,挑筋,才能做出那口鮮嫩,但就是這道菜,曾被投訴,菜裡沒有“雞片”。缺少知音,讓無數魯菜廚師轉投淮揚菜、粵菜門下,也加速了魯菜的沒落。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時代的改變,讓魯菜失去了受眾。除了魯菜的高消費讓人無力承受,魯菜的慢工出細活也耽誤了魯菜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快餐速食的侵入,讓吃不再是一件隆重的事情。吃懂魯菜的人越來越少,沒有了知己的魯菜,食物的味道,技藝都在流逝。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傳統魯菜中常使用鮑魚、海參、魚翅、烏魚蛋等貴重食材。


在當代菜餚的審美中,外形也成了評判菜品好壞的一大標準,魯菜黑乎乎的外形,讓它註定無法佔據朋友圈一席之地。

傳統魯菜既是文化,但有時也是一種束縛。魯菜裡油炸,脂肪含量過高的菜是否還應該堅持,控糖形勢下,糟熘等甜度較高菜餚是不是該被改良,過程反覆的技藝,是否有更快的替代,其實,任何菜系的發展,都逃脫不掉融合新的環境。沒有因時代而變,也是魯菜的痛點。

但如果真的要說魯菜沒落了,我的答案還是否定的。魯菜雖然看起來沒落,但是融進了很多菜系裡面,甚至出現在你每天的生活裡,日常炒菜裡的蔥花熗鍋,就是簡化版的魯菜爆炒。

魯菜雖然從蓬勃大氣轉為細水長流,但它還是魯菜。


《中國魯菜文脈:中國魯菜文化大系》趙建民 曲均記

《中國魯菜 孔府菜文化》 趙建民 金洪霞

《勺林薪火:淺談張氏魯菜》張寶庭

《北京地方誌·人民生活志》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及其揭示的明代宮廷節日生活

名廚《流轉千年的魯菜,你還好嗎?》

奧食卡愷賢廚道《魯菜 真的沒落了嗎?》

中電華神《王義均從“蹭勺”開始,一代魯菜大師這樣煉成》


「魯菜」消亡了嗎?沒有。但它確實沒跟上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