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點心”: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古人也是資深吃貨

今天吃什麼?是中國人每天必須經歷的靈魂拷問,這是對美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實,只要在吃貨面前,擺上一盤可口的點心,這個問題很快就能迎刃而解了。要想撥撩吃貨的心,就得抓住他們的胃,點心恰好做到了這一點。

古代的“點心”: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古人也是資深吃貨

歷史上最早的點心應該是茶食。

先秦時期,民間用茶葉原汁煮羹為食。漢晉的茶食略有變化,文人喜歡在茶湯放點佐料調味。唐宋時期,百姓以茶為媒介,開始製作各色食品。隨著時代的發展,茶食成為點心的一部分。

此外,東晉幹寶在《搜神記》中,出現了小食一詞,這詞原意是指早餐,後來有了點心的意思。南宋文人吳曾撰寫的《能改齋漫錄》中,認為“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說明從唐朝開始有“點心”這個詞了。

伴隨著茶食和小食的融入,中式點心品種多樣,口味豐富。按種類分,點心分為包、餃、糕、團、卷、餅、酥等,在古代,特色的飯、粥、面等主食,也是屬於點心的範疇。從外形上看,點心有幾何、象形和自然三種形態。在口味上,點心偏重於鹹、鮮、甜等味道,有些點心複合了幾種味道。

古代的“點心”: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古人也是資深吃貨

  • 豚皮餅

北魏賈思勰編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一種的麵食。“湯溲粉,令如薄粥。大鐺中煮湯,以小勺子挹粉,著銅缽內,頓缽著沸湯中,以指急旋缽,令粉悉著缽中四畔。餅既成,仍挹缽傾餅著湯中,煮熟。令漉出,著冷水中。酷似豚皮。澆麻酪,任意,滑而且美。”

具體做法是開水和米粉,調成粥狀米漿。燒開一鍋水,把米漿舀入漂在開水上的銅盤內,銅盤快速旋轉,米漿貼滿銅盤後,餅燙熟後,倒入開水,煮熟撈出,放進冷水。餅的口感韌性十足,與豬皮類似,因此得名“豚皮餅”。

古代的“點心”: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古人也是資深吃貨

  • 巨勝奴

燒尾宴是盛唐上流社會流行的宴會,共有五十八道,包括冷菜、熱炒、燒烤、湯羹、甜品、麵點等品種。巨勝奴是其中的一道點心。北宋學者陶谷認為巨勝奴是“酥蜜寒具”,意思是用酥蜜製成的寒食節特色食品。

巨勝奴的名字,很霸氣,也很神秘。《神農本草經》記載:“胡麻一名巨勝。”原來巨勝是芝麻的代稱。奴,和小麥有關。唐朝人把小麥的黑色衍生物叫做麥奴。《本草拾遺》記載:“(麥奴)即麥穗將熟時,上有黑黴者也。”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對寒具有了明確定義:“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油煎食之。”由此可以推斷,寒具是油炸食品。巨勝奴是用黑芝麻混合奶酪做成環釧狀的小麵點,油炸之後,淋上蜂蜜即成。簡單來說,它就是如今常見的蜂蜜小麻花。

古代的“點心”: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古人也是資深吃貨

  • 酥黃獨

南宋詞人林洪同樣也是個吃貨,他的《山家清供》記錄了一種點心:“雪夜芋正熟,有仇子曰從簡載酒來,扣門,就供之。乃曰:煮芋有數法,獨酥黃獨世罕得之。熟芋截片,研榧子、杏仁和醬拖面,煎之且白侈為甚妙。詩云:雪翻夜缽裁成玉,春化寒酥剪作金。”

把香榧和杏仁碎用鹽醬調味,拌入粉漿,用熟芋頭片拖面油炸,炸熟食用。油炸的焦香,配合濃郁的醬香,口味豐富,欲罷不能。焦脆的外殼,包裹著軟糯的熟芋,層次分明,美味可口。南宋人給這道點心形象地取名為“酥黃獨”。

古代的“點心”: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古人也是資深吃貨

  • 古剌赤

《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是元朝無名氏編撰的家庭日用百科全書。這本書記載:“雞清、豆粉、酪攪勻,攤煎餅。一層白糖末、松仁、胡桃仁,一層餅。如此三四層。上用回回豆油調蜜澆食之。” 這是古代麵點古剌赤的做法。

古剌赤的做法是用雞清、豆粉和奶酪調成糊狀,攤成餅狀,再以白糖、松仁和胡桃仁作為第二層,如此層疊三四層,最後用回回豆油或酥油澆汁。回回豆原產裡海,公元一世紀傳入中國,在南方地區多有種植,民間將回回豆列入了食譜,用來製作粉絲、涼粉、麵條、豆餡等。其實,回回豆有個很洋氣的名字,它叫鷹嘴豆。

古代的“點心”: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古人也是資深吃貨

  • 翠縷面

還有一種麵食,也記錄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裡。這種面“採槐葉嫩者,研自然汁,依常法搜和,扞切極細,滾湯下。候熟過水供,汁葷素任意,加蘑尤妙,味甘色翠。”面的特殊之處在於,麵糰加入了槐葉汁,和勻之後,擀平切條,麵條極細,色澤翠綠,賞心悅目,這道面因此叫做翠縷面。

唐朝時,就出現了翠縷面。詩人杜甫有詩專門讚歎翠縷面,詩曰:“輕輕高槐葉,採集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碧鮮俱照著,經齒冷於雪,君王納晚涼,此味亦時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槐葉“味甘性平”,對於邪氣、難產、尿血、便血、痔瘡等病症,有不錯的療效。

古代的“點心”: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古人也是資深吃貨

  • 帶骨鮑螺

明朝有一種點心,被當時的文人譽為“天下至味”。散文家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蘇州當地有人把乳酪與蔗糖霜一起和麵,“熬之濾之漉之掇之印之,為帶骨鮑螺,天下稱為至味。”這種點心的關鍵原料是乳酪,將其與蜂蜜、蔗糖拌勻,凝結之後,擠在盤子上,邊擠邊轉,形成底圓上尖、紋理清晰的小點心。由於當時製作乳酪的人很少,加上帶骨鮑螺入口即化,味道鮮美,深得吃貨歡心。說實在的,帶骨鮑螺和現在的酥皮奶酪十分類似。

小說《金瓶梅》中,李瓶兒會做帶骨鮑螺,溫秀才品評道:“出於西域,非人間可有。沃肺融心,實上方之佳味。”應伯爵形象地描述:“上頭紋溜就像螺螄兒一般,粉紅、純白兩樣兒。”李瓶兒死後,西門慶也沒了這口福。當他再次看到帶骨鮑螺,睹物思人,徒增傷感。

古代的“點心”:形態多樣種類繁多,古人也是資深吃貨

  • 水粉湯圓

若論文人吃貨,清朝文學家袁枚堪稱資深美食家。他的《隨園食單》收錄了326道不同菜餚飯點。有一道“水粉湯圓”的做法十分特別。“用水粉和作湯圓,滑膩異常,中用松仁、核桃、豬油、糖作餡,或嫩肉去筋絲捶爛,加蔥末、秋油作餡亦可。作水粉法,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帶水磨之,用布盛接,佈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細粉曬乾用。”

水粉湯圓的重點在於水粉。把糯米浸水24小時,帶水磨粉,經過去渣和曬乾處理,得到細膩的糯米粉。用這種方法得到的糯米粉,就是常見的水磨粉。用它包裹松仁、核桃、白糖、豬油、豬肉等不同餡料,包成湯圓,滑爽彈牙,鹹甜適中,著實好吃。不得不說,袁枚就是吃貨中的戰鬥機。

參考文獻:《搜神記》《齊民要術》《神農本草經》《本草拾遺》《本草綱目》《山家清供》《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隨園食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