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鴻章楹聯賞析

晚清重臣李鴻章楹聯賞析

晚清重臣李鴻章楹聯賞析

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進士。清末大臣、洋務派首領。咸豐三年(1853)組織團練,建立湘軍,受命攻打太平軍。同治四年(1865)署兩江總督,受命先後在彌河和徒駭河攻打東、西捻軍。同治九年(1870)繼曾國藩之後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外交、軍事、經濟大權,開始辦近代軍事工業,利用海關稅購買軍火和軍艦,建立北洋海軍。執政期間,他受朝廷旨意,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賣國條約,如《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中俄密約》等。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後,被任命為全權大臣,與慶親王奕匡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1901年11月卒。諡文忠,晉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他在戎馬生涯和水深火熱的晚清時代,以圓融縱橫捭闔,名聞四海。期間,以文人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寫下了許多反映心靈世界的楹聯,對近代、現代、當代人們產生了不少影響,值得我們楹聯界專家和愛好者研究、學習、借鑑。

李鴻章為伍嵩生主講的錦江書院對聯,其背景就有感人故事。

天下翰林皆後進;

蜀中佳士半門生。

現在不說這副對聯,先看看這副對聯的時代背景,就知道李鴻章不為人知的性格剛毅果敢,人品高潔,堪為道德典範,值得當今和後世讀者借鑑。

伍嵩生,清代道光九年(1829)生,比李鴻章小6歲。他是四川大邑縣出江鎮對河山村錢溝人。其12歲考上秀才,15歲中舉,18歲考中進士。其可謂智慧超人,青年才俊,少年得志。其入翰林院散館任編修後,人稱“伍翰林”,名滿巴山蜀水。伍嵩生曾任光緒皇帝之師,又名“太師”。這樣一個優秀的人才,卻因政治站位和立場問題,被作為政治流毒被肅清。事情是這樣的:清咸豐十一年(1861),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因伍嵩生任職翰林院時,曾為權臣肅順座上賓,與之過往甚密。後肅順因戊戌變法之故被廢處死,伍嵩生被劃入死黨,故遭到株連,被罷黜削職為民。遣返大邑故鄉後,失去職業的他先被鄉紳聘到邛(音窮)崍書院任主講,後又到成都錦江書院、尊經書院等處任山長(即校長)多年,故人們都叫他“伍山長”。伍嵩生與大臣李鴻章是同榜進士,又同入翰林院,交誼甚厚。在他人生落難和墜入低谷時,李鴻章沒有落井下石,沒有劃清界限,沒有誹謗陷害,而是互相勉勵和支持,這在晚清官場顯得獨樹一幟,令人對李鴻章刮目相看。李鴻章曾又專電成都總督:“老友嵩生,品高望重,齒暮家貧,諸冀垂青。”故使伍嵩生受到當局的尊重與優待。伍嵩生回四川后,曾在成都3個書院主講滿了30年,照清代制例規定應復原職。在李鴻章極力推薦下,伍嵩生後來又回到了清官任編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被升為翰林院侍講,1907年又升為侍講大學士。後來伍嵩生因年邁力衰,申請辭職回鄉養老被批准回四川,定居於成都。這副對聯,對伍嵩生講學桑梓,桃李滿天下,為培養家鄉人才給予肯定和褒獎。

他為北京化石橋桐城會館題寫對聯也富有人文情懷。

  先輩聲名傳天下;

  後來興起望吾曹。

這是李鴻章為北京桐城會館題寫的對聯,字裡行間洋溢著先賢對家鄉後世學子的殷殷期勉。桐城會館位於當時北京化石橋,也即今之和平門。

他寫的自嘲對聯,意境也別有洞天。

  受盡天下百官氣;

  養就胸中一段春。

 這副對聯,言簡意賅,直抒胸臆。這副對聯用於李鴻章自嘲,再妙不過。在紛紛擾擾的晚清,大廈將傾,外憂內患,民不聊生,身居高位的李鴻章雖然縱橫捭闔,遊刃有餘,但是未能力挽狂瀾。聯中,寓意含蓄和明瞭,上聯說:無論怎麼說,我真的受盡了百官的氣和唾罵和怨恨,但願清者自清。下聯是說:還是要韜光養晦,平心靜氣,保持良好心態,時光飛逝,長河落日,江山依舊,讓胸中的春風盪漾吧。這副對聯,雖然是自嘲,也是李鴻章當年官場處境的情緒流露。

他題合肥香花墩,原為包拯讀書處楹聯,也充滿了真情實感和才氣。

一笑河清,鄉國舊聞傳諫草;

  千秋墩在,歲時薄酹薦香花。

合肥香花墩,原為包拯讀書處。包公的讀書處—香花墩上,四面環水,始建於1066年。包公祠和包公墓,沿著包河兩岸綠色蔥蘢。上下聯說的是:當年的傳說舊夢依稀,如今的繁華依舊。淮軍將領,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卻對包公的諫書感興趣。青面無私的包公為安徽人,李鴻章也是安徽人,同鄉讀了同鄉留下來的諫書後,為之驕傲和自豪,哪怕自已的官比包公高,照樣把酒灑地來祭祀這位令人肅然起敬的包大人。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里,安內攘外,曠世難逢天下才。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四人書法對聯都了得。難分高下!曾國藩對李鴻章、左宗棠,都有提攜知遇之恩。曾國藩為官清廉,沒有留下什麼錢財,死後居然連辦喪事都頗為困窘。曾國藩會做人,李鴻章會做官,左宗棠會做事。其中: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左宗棠剛烈善戰,說明老師很勤奮的人。李鴻章為曾國藩門生,對曾十分恭敬,但是與左宗棠卻互不欣賞。李鴻章為人圓滑,這在晚清混濁官場自然更受歡迎,左李二人爭鬥,終以李鴻章勝利收場。左宗棠不欣賞李鴻章做人太圓滑,李鴻章覺得左宗棠揮霍軍費,好大喜功,過於自負,對其行徑處處看不慣。張之洞不欣賞李鴻章,因為中法戰爭時期張主戰,李主和。李鴻章生活在國家多事之秋,處於社稷中樞地位,稍有不慎,則危及家國,身敗名裂。如梁啟超在《李鴻章傳》所說:“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梁啟超不僅為其所處的境地,感覺到無盡的悲慟,還對李鴻章作了公正的評價。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他撰寫的外交楹聯,極具愛國情懷,並且十方有趣。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

倭委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

倭委人,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他寫的這副楹聯,最淡泊明志,發人深思,被後世傳唱和讚譽。

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粟,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就是地上神仙。

李鴻章死後,清政府曾在他出生地和任職地修建10座祠堂,以示隆恩。在南京的李鴻章祠堂裡,這副對聯雅俗共賞,深藏大智慧,不難理解。上聯是說:無論什麼人,要享受清福,不唯獨是當官。那麼清福是什麼意思呢?從本義詮釋,就是指清閒安逸的生活。但是,因為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每個人對清福的理解將會存在差異,所以人生感悟各不一樣。 其中魯迅在《喝茶》中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冰心 在《寄小讀者》說:“今年此日避到這小樓裡,也是清福。”行文至此,那麼李鴻章則接著寫:只要出門辦事囊中有錢,家裡糧倉有糧食,自己肚子有墨水文化詩詞,就能盡享清福,此外,也就是山中的宰相。“山中宰相”典出《南史》,陶弘景不願做官,到茅山修道,早年與陶有交的蕭衍在當了皇帝之後,“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派人去向陶弘景諮詢,時人稱陶為“山中宰相”。當然,李鴻章聯中的 “山中宰相”,我理解意思是發自內心,希望自己淡泊明志,看破紅塵,望峰息心,每日有吃、有喝、有詩書就非常滿足,就是隱居起來的宰相生活。下聯意思是說:祈求大年,這裡大年不是指農曆春節或者豐年,而是指年壽長。《莊子·逍遙遊》:“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李鴻章說:要達到高壽,不能僅僅依靠好的藥物來養生,對自己而言,只需渾身沒有什麼毛病,心中沒有什麼憂慮,門前沒有討賬的,這就是地上,人間真真的神仙日子。這上下兩聯,對仗工整,意境接地氣,弘揚和傳遞了一種平心靜氣的情緒。對聯包含的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符合邏輯,大氣磅礴,把人生的況味點到極致,令人回味和思考。這副聯,既是李鴻章心靈的獨白寫照,也是對人們居家處世的一種超然的鞭策和勉勵。

他為杭州安徽會館題聯,雄爽溫潤。

安得廣廈千萬間,庇天下寒士;

願與吾黨二三子,稱鄉里善人。

這副對聯用典精當,意工情切。體現了他注重鄉情和念舊的一面,同時也體現了他對故鄉先賢的敬慕之意。

他自撰聯。

已無朝士稱前輩;

尚有慈親喚小名。

他長期擔任清廷的直隸總督,左右中國政局四十年。在榮升為文華殿大學士後,他自撰這副楹聯: 自得之形,氣盛之意,掩抑不住,盡顯聯中。

他題山西喬家大院銅板楹聯,言簡意賅,緊扣主題,切入穩準。

子孫賢,族將大;

兄弟睦,家之肥。

相傳此聯是李鴻章所贈,晉商喬致庸為此花了大價錢,認捐了十萬兩白銀用於組建北洋艦隊。不過這副對聯倒是顯得樸實、含蓄,韻味十足,意義深遠。

縱觀李鴻章一生,其無論治軍,還是治學,都十分嚴謹。他作為晚清重臣,歷史評價,歷來譭譽褒貶不一。但毋容置疑不容置疑,其是飽學之士,是真才實學之人。安徽合肥,李家父子有:一門三進士之稱。李鴻章機智多謀,曾國藩兵敗,李鴻章將奏摺“臣屢戰屢敗”改“臣屢敗屢戰”,使得朝廷對曾國藩刮目相看,擺脫了湘軍政治危機。他聯採出眾,書墨俱佳。我們通過對李鴻章楹聯品讀欣賞,除了感受到了歲月的滄桑,歷史的沉重,人情世故的淡然以外,更重要的是領略了飄搖中大清宰相李鴻章的文采,體會到了楹聯文化在歷史興亡、宦海沉浮中的魅力。

寂寞身後事,譭譽後人評。下面輯錄挽李鴻章楹聯若干,有興趣閱讀一下,足可從中感悟一個歷史人物的不凡、不易和偉岸。

  朝廷諡丞相以忠,公其瞑目;

  中外惜欺人之死,天獨何心。

    ——喬樹柟

  使當時盡用其謀,知成效必不止此;

  設晚節無以自見,則士論又復如何。

    ——嚴復

  隻手足回瀾,奠無缺金甌,薄海鹹蒙元老福;

  丹誠殷向日,望歸來翠輦,臨終猶系藎臣心。

    ——榮慶

  契闊舊相隨,記從龍樹分襟,尊酒迎賓應憶我;

  封疆才第一,正值鯨波沸海,角巾私第不言兵。

    ——王闓運

  一個臣系天下重輕,使當年長鎮日畿,定可潛消庚子變;

  八旬翁完真靈位業,溯壯歲同遊月府,不能再逮甲辰科。

    ——俞樾

  手奠東南幾行省百戰功高,惟茲海國一隅,是蕭相關中,寇恂河內;

  身系安危數十年千秋廟食,試寫豐碑萬遍,記裴公入蔡,元顗平吳。

    ——盛宣懷

  賤子於人間利鈍得失,渺不相關,獨與公情親數年,見為老書生、窮翰林而已;

  國史於大臣功罪是非,向無論斷,有吾皇褒忠一字,傳俾內諸夏、外四夷知之。

    ——範當世

  甫四十即封疆,未五旬即宰輔,經文緯武蓋代,勳名歷數寰中,蕩寇域外和戎,力任其難,相業巍巍千古少;

  位三公為太傅,食萬戶為通侯,重地隆天飾終,典禮惟是邊警,仍殷鑾輿尚遠,歿而尤視,忠心耿耿九原悲。

    ——俞樾

晚清重臣李鴻章楹聯賞析

晚清重臣李鴻章楹聯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