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李鸿章楹联赏析

晚清重臣李鸿章楹联赏析

晚清重臣李鸿章楹联赏析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进士。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咸丰三年(1853)组织团练,建立湘军,受命攻打太平军。同治四年(1865)署两江总督,受命先后在弥河和徒骇河攻打东、西捻军。同治九年(1870)继曾国藩之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开始办近代军事工业,利用海关税购买军火和军舰,建立北洋海军。执政期间,他受朝廷旨意,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卖国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等。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匡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11月卒。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他在戎马生涯和水深火热的晚清时代,以圆融纵横捭阖,名闻四海。期间,以文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写下了许多反映心灵世界的楹联,对近代、现代、当代人们产生了不少影响,值得我们楹联界专家和爱好者研究、学习、借鉴。

李鸿章为伍嵩生主讲的锦江书院对联,其背景就有感人故事。

天下翰林皆后进;

蜀中佳士半门生。

现在不说这副对联,先看看这副对联的时代背景,就知道李鸿章不为人知的性格刚毅果敢,人品高洁,堪为道德典范,值得当今和后世读者借鉴。

伍嵩生,清代道光九年(1829)生,比李鸿章小6岁。他是四川大邑县出江镇对河山村钱沟人。其12岁考上秀才,15岁中举,18岁考中进士。其可谓智慧超人,青年才俊,少年得志。其入翰林院散馆任编修后,人称“伍翰林”,名满巴山蜀水。伍嵩生曾任光绪皇帝之师,又名“太师”。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才,却因政治站位和立场问题,被作为政治流毒被肃清。事情是这样的:清咸丰十一年(1861),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伍嵩生任职翰林院时,曾为权臣肃顺座上宾,与之过往甚密。后肃顺因戊戌变法之故被废处死,伍嵩生被划入死党,故遭到株连,被罢黜削职为民。遣返大邑故乡后,失去职业的他先被乡绅聘到邛(音穷)崃书院任主讲,后又到成都锦江书院、尊经书院等处任山长(即校长)多年,故人们都叫他“伍山长”。伍嵩生与大臣李鸿章是同榜进士,又同入翰林院,交谊甚厚。在他人生落难和坠入低谷时,李鸿章没有落井下石,没有划清界限,没有诽谤陷害,而是互相勉励和支持,这在晚清官场显得独树一帜,令人对李鸿章刮目相看。李鸿章曾又专电成都总督:“老友嵩生,品高望重,齿暮家贫,诸冀垂青。”故使伍嵩生受到当局的尊重与优待。伍嵩生回四川后,曾在成都3个书院主讲满了30年,照清代制例规定应复原职。在李鸿章极力推荐下,伍嵩生后来又回到了清官任编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升为翰林院侍讲,1907年又升为侍讲大学士。后来伍嵩生因年迈力衰,申请辞职回乡养老被批准回四川,定居于成都。这副对联,对伍嵩生讲学桑梓,桃李满天下,为培养家乡人才给予肯定和褒奖。

他为北京化石桥桐城会馆题写对联也富有人文情怀。

  先辈声名传天下;

  后来兴起望吾曹。

这是李鸿章为北京桐城会馆题写的对联,字里行间洋溢着先贤对家乡后世学子的殷殷期勉。桐城会馆位于当时北京化石桥,也即今之和平门。

他写的自嘲对联,意境也别有洞天。

  受尽天下百官气;

  养就胸中一段春。

 这副对联,言简意赅,直抒胸臆。这副对联用于李鸿章自嘲,再妙不过。在纷纷扰扰的晚清,大厦将倾,外忧内患,民不聊生,身居高位的李鸿章虽然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但是未能力挽狂澜。联中,寓意含蓄和明了,上联说:无论怎么说,我真的受尽了百官的气和唾骂和怨恨,但愿清者自清。下联是说:还是要韬光养晦,平心静气,保持良好心态,时光飞逝,长河落日,江山依旧,让胸中的春风荡漾吧。这副对联,虽然是自嘲,也是李鸿章当年官场处境的情绪流露。

他题合肥香花墩,原为包拯读书处楹联,也充满了真情实感和才气。

一笑河清,乡国旧闻传谏草;

  千秋墩在,岁时薄酹荐香花。

合肥香花墩,原为包拯读书处。包公的读书处—香花墩上,四面环水,始建于1066年。包公祠和包公墓,沿着包河两岸绿色葱茏。上下联说的是:当年的传说旧梦依稀,如今的繁华依旧。淮军将领,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却对包公的谏书感兴趣。青面无私的包公为安徽人,李鸿章也是安徽人,同乡读了同乡留下来的谏书后,为之骄傲和自豪,哪怕自已的官比包公高,照样把酒洒地来祭祀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包大人。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安内攘外,旷世难逢天下才。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四人书法对联都了得。难分高下!曾国藩对李鸿章、左宗棠,都有提携知遇之恩。曾国藩为官清廉,没有留下什么钱财,死后居然连办丧事都颇为困窘。曾国藩会做人,李鸿章会做官,左宗棠会做事。其中: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左宗棠刚烈善战,说明老师很勤奋的人。李鸿章为曾国藩门生,对曾十分恭敬,但是与左宗棠却互不欣赏。李鸿章为人圆滑,这在晚清混浊官场自然更受欢迎,左李二人争斗,终以李鸿章胜利收场。左宗棠不欣赏李鸿章做人太圆滑,李鸿章觉得左宗棠挥霍军费,好大喜功,过于自负,对其行径处处看不惯。张之洞不欣赏李鸿章,因为中法战争时期张主战,李主和。李鸿章生活在国家多事之秋,处于社稷中枢地位,稍有不慎,则危及家国,身败名裂。如梁启超在《李鸿章传》所说:“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梁启超不仅为其所处的境地,感觉到无尽的悲恸,还对李鸿章作了公正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则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他撰写的外交楹联,极具爱国情怀,并且十方有趣。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他写的这副楹联,最淡泊明志,发人深思,被后世传唱和赞誉。

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

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曾在他出生地和任职地修建10座祠堂,以示隆恩。在南京的李鸿章祠堂里,这副对联雅俗共赏,深藏大智慧,不难理解。上联是说:无论什么人,要享受清福,不唯独是当官。那么清福是什么意思呢?从本义诠释,就是指清闲安逸的生活。但是,因为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人对清福的理解将会存在差异,所以人生感悟各不一样。 其中鲁迅在《喝茶》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冰心 在《寄小读者》说:“今年此日避到这小楼里,也是清福。”行文至此,那么李鸿章则接着写:只要出门办事囊中有钱,家里粮仓有粮食,自己肚子有墨水文化诗词,就能尽享清福,此外,也就是山中的宰相。“山中宰相”典出《南史》,陶弘景不愿做官,到茅山修道,早年与陶有交的萧衍在当了皇帝之后,“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派人去向陶弘景咨询,时人称陶为“山中宰相”。当然,李鸿章联中的 “山中宰相”,我理解意思是发自内心,希望自己淡泊明志,看破红尘,望峰息心,每日有吃、有喝、有诗书就非常满足,就是隐居起来的宰相生活。下联意思是说:祈求大年,这里大年不是指农历春节或者丰年,而是指年寿长。《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李鸿章说:要达到高寿,不能仅仅依靠好的药物来养生,对自己而言,只需浑身没有什么毛病,心中没有什么忧虑,门前没有讨账的,这就是地上,人间真真的神仙日子。这上下两联,对仗工整,意境接地气,弘扬和传递了一种平心静气的情绪。对联包含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符合逻辑,大气磅礴,把人生的况味点到极致,令人回味和思考。这副联,既是李鸿章心灵的独白写照,也是对人们居家处世的一种超然的鞭策和勉励。

他为杭州安徽会馆题联,雄爽温润。

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士;

愿与吾党二三子,称乡里善人。

这副对联用典精当,意工情切。体现了他注重乡情和念旧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故乡先贤的敬慕之意。

他自撰联。

已无朝士称前辈;

尚有慈亲唤小名。

他长期担任清廷的直隶总督,左右中国政局四十年。在荣升为文华殿大学士后,他自撰这副楹联: 自得之形,气盛之意,掩抑不住,尽显联中。

他题山西乔家大院铜板楹联,言简意赅,紧扣主题,切入稳准。

子孙贤,族将大;

兄弟睦,家之肥。

相传此联是李鸿章所赠,晋商乔致庸为此花了大价钱,认捐了十万两白银用于组建北洋舰队。不过这副对联倒是显得朴实、含蓄,韵味十足,意义深远。

纵观李鸿章一生,其无论治军,还是治学,都十分严谨。他作为晚清重臣,历史评价,历来毁誉褒贬不一。但毋容置疑不容置疑,其是饱学之士,是真才实学之人。安徽合肥,李家父子有:一门三进士之称。李鸿章机智多谋,曾国藩兵败,李鸿章将奏折“臣屡战屡败”改“臣屡败屡战”,使得朝廷对曾国藩刮目相看,摆脱了湘军政治危机。他联采出众,书墨俱佳。我们通过对李鸿章楹联品读欣赏,除了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历史的沉重,人情世故的淡然以外,更重要的是领略了飘摇中大清宰相李鸿章的文采,体会到了楹联文化在历史兴亡、宦海沉浮中的魅力。

寂寞身后事,毁誉后人评。下面辑录挽李鸿章楹联若干,有兴趣阅读一下,足可从中感悟一个历史人物的不凡、不易和伟岸。

  朝廷谥丞相以忠,公其瞑目;

  中外惜欺人之死,天独何心。

    ——乔树柟

  使当时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

  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复如何。

    ——严复

  只手足回澜,奠无缺金瓯,薄海咸蒙元老福;

  丹诚殷向日,望归来翠辇,临终犹系荩臣心。

    ——荣庆

  契阔旧相随,记从龙树分襟,尊酒迎宾应忆我;

  封疆才第一,正值鲸波沸海,角巾私第不言兵。

    ——王闿运

  一个臣系天下重轻,使当年长镇日畿,定可潜消庚子变;

  八旬翁完真灵位业,溯壮岁同游月府,不能再逮甲辰科。

    ——俞樾

  手奠东南几行省百战功高,惟兹海国一隅,是萧相关中,寇恂河内;

  身系安危数十年千秋庙食,试写丰碑万遍,记裴公入蔡,元顗平吴。

    ——盛宣怀

  贱子于人间利钝得失,渺不相关,独与公情亲数年,见为老书生、穷翰林而已;

  国史于大臣功罪是非,向无论断,有吾皇褒忠一字,传俾内诸夏、外四夷知之。

    ——范当世

  甫四十即封疆,未五旬即宰辅,经文纬武盖代,勋名历数寰中,荡寇域外和戎,力任其难,相业巍巍千古少;

  位三公为太傅,食万户为通侯,重地隆天饰终,典礼惟是边警,仍殷銮舆尚远,殁而尤视,忠心耿耿九原悲。

    ——俞樾

晚清重臣李鸿章楹联赏析

晚清重臣李鸿章楹联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