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地理条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营牧马业为何还能兴盛?

在科学技术较不发达的古代,疆域和人口,可以说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

。疆域越大,就意味着能够使用的土地、能够获取到的资源就越多;而人口越多,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力的分配就越容易。这两者加起来,就会使得国家越来越强盛。

然而在宋朝,我国的疆域却因为之前的五代十国之争,有了极大的缩小。这都是因为在北宋初期,燕云十六州就已经拱手让人,而北宋失去了西北方的所有土地,只好困于一个较为狭小的地区,国土最大的时候,也不到我们现在的三分之一。然而就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之下,北宋在前期,依然将官营的牧马业大力发展了起来,这究竟是为何呢?

一、北宋的发展条件有多不利?

1、牧马之地,悉数丢尽

在气候地理条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营牧马业为何还能兴盛?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述:“唐世牧地,皆与马性相宜。西起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外暨河曲之野,内则岐、豳、泾、宁,东接银、夏,又东至于楼烦,此唐养马之地也"。但是可惜的地方在于,我们对照北宋初期地图与唐朝地图就可发现,在唐朝专门用来牧马的地,多数都为燕云十六州之地。而在后晋时期,石敬瑭为了获得耶律德光的支持,而选择了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了契丹,间接使得后来的北宋在北方,几乎无险可守,只好退让到黄河以南。

2、天灾多发,寒冷期至

在两宋时期,许多史书都在自己的记载中,留下了那段时期罕见的气候变化。《宋史五行志》记载:“留寒至立夏不退。十二月,建宁府大雪深数尺”。此时的北宋,在这段时期已经是处于黄河以南的地区,以现代的地理知识来看,是处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是绝对不可能出现文献中所发生的情况。

但是根据近现代不少历史学家的考究,比如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就提出了一个看法。在宋朝时期,世界正处在一种寒暖交替的过程之中,而此时的趋势是由暖变寒,寒冷带的界限开始逐步南移,温度逐渐下降。

熟悉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地域性的气候变化,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域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就间接导致了,北宋时期的农业水平在面对这种天灾变化的时候,是很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的,因此宋朝不得不选择将经济南移。但是南方环境多为山地和丘陵,相比起燕云十六州的平原环境,对牧马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区域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畜牧业的容量大小,自然也会影响到马匹的数量和质量。

在气候地理条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营牧马业为何还能兴盛?

二、北宋牧马业,又是如何兴盛的?

宋代的牧马业无论在各个方面上,可以说比起唐代和同时代的周边国家,都要远远的落后。但是在北宋的早期,虽然有着气候地理的不利条件,但是在宋真宗时期前,宋朝官营牧马业依然处于一种相较鼎盛的水平,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1、宋太祖、宋太宗对马政的重视

对于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从血与火之中爬出来的,而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骑兵的杀伤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宋代大臣文彦博就曾经提出“兵家制胜莫如马。步兵虽多,十不当马军之一”。而骑兵在战场上,是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的。辽国“牧马多至百万”、金军“备军马十七万匹,以养生息”、西夏“凡正军给长生马、驼各一”,纵观宋朝时期对这三国的战事,宋朝总是输多胜少,其中与骑兵不无关系。

因此在北宋的初期,这几位从战场上爬出来的皇帝,不可能不明白马匹对于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宋太祖特地设立了马政,就是为了在国内养出足够的马匹以备使用,在政事繁忙的时候还亲自前往马监视察。

宋太宗继位之后,为了将国内马匹质量提升,更是多次北伐征战,在俘获了大量军马之后,选择将其放养到马场,希望能够与原先的马种交配,提高军马质量。也正是因为前期统治者们对于牧马业的器重,才会使得牧马业能够摆脱地理的不利,开始有所发展。

在气候地理条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营牧马业为何还能兴盛?

2、饲养技术的不断发展

除了在政策上对马政的不断倾斜,较关键的一点原因就是统治者还相当重视马匹的饲养。以《宋朝事实类苑》为例,“淳化二年十二月,诏团人取善马数十匹于便殿,设阜栈,教以刍秣。帝以其法亲谕宰执,仍颁于诸军,复以马医方书数本赐近臣”。

为了能够更好的养活自己抢来的军马,宋太宗亲自发布了养马之法,要求全军都要认真学习,甚至还将怎么样养马医马都告诉了自己的大臣们。在这场自上而下的爱马风潮之中,宋朝前期的历代统治者,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以至于对马的生老病死,都设置了详细严格的法律。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群牧司言:“近以养马务医养病马,明立赏罚,今较一季死损至少,其使臣将士勤力者,望量与迁补及等第赐赏钱。从之。”合理的报酬,是让人拥有责任心的最好的手段。为了让养马者们能够更好的从事这个工作,减少马病死的概率,宋真宗更是不惜从国库之中专门拿出奖金,犒劳他们。再结合宋太宗等人此前曾经颁布过的律法,可见在对待马政一事上,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之处。

3、从根本上禁止了毁害马场

上文说到过,北宋在丢失了养马之地后,只能在从南方的丘陵地带中,找到为数不少的马场。但是参考了各种史料,宋朝虽然疆域说不到大,文化和经济倒是相当的繁荣,繁荣的经济带来的,是不断增多的人口。而这些人每天消耗的粮食,对又想发展牧马业,又要发展农业的宋朝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气候地理条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营牧马业为何还能兴盛?

《宋史》中所述:群牧司言:“凡牧一马,往来践食,占地五十亩”。可见马场和农田,在先天上就是不相容的,养活一匹马的土地用来种植,又能养活多少口人呢?

幸好的是,宋朝初期的统治者在面对农与牧的问题,并没有像后来者那样犯傻,他们还是做出了不少措施,来尽量缓和矛盾,发展牧马业的。比如在宋真宗时期,他就特地下令将马场和民田用东西隔离开来,避免互相侵占各自的土地,为此他还专门让群牧司竖起了标识牌,以确定两者之间的范围,还让人定期前往检查。这在法律的层面上,就已经相当贴近现代的规定了,而且以北宋时期的马匹数量来看,这种方法也算是卓有成效的。

而在《文恭集》之中,也提到了宋真宗对于马场的另外一个处置:“河北沿边不得焚牧马草地”。对于牧马业来说,为什么有一个固定的马场那么重要?原因就在于牧草一处。牧草一看之下和其他草类并没有区别,但是不同于其他草的地方就在于,

一旦牧草被烧毁,并不会增长这块地方的土壤肥力,反而会导致牧草难以生长,严重一点那这个草场就会逐渐退化,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来修复。

可农业不同,杂草与其他作物无用之处,可以统统焚烧,供来年的种植使用。可是火不长眼,在马场和农田临近的情况下,火势若是传到了马场之中,往往会造成较大的损伤。这也是宋真宗为什么会特地划清界限,又不准在马场附近焚烧草木的原因。

在气候地理条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营牧马业为何还能兴盛?

4、凡盗杀马者,从重处置

乱世用重典,严刑峻法,在每个朝代都是用来威慑不法分子的最好手段。物以稀为贵,而宋朝的马匹数量稀少,再加上对马的看重。自然就导致了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谋求利益也是甘愿铤而走险,甚至和朝廷内部的官兵私下里达成了协议,利益平分。

《宋会要辑稿兵》中就曾记载,宋朝的统治者对打击盗马这种事的力度有多大呢?“偷拔马尾一两至二两,决臀杖十七;三两至四两,臀杖十八,仍于本所榜枷令众二日;五两已上,臀杖二十决论,奏配远处重役。”要注意,这甚至不是直接盗马,只是偷偷将马尾拔走卖作琴弦。而法律就已经要将其处以杖刑了。而宋朝的五两,换算成现在的单位约为150克左右,只要偷偷拔走四五根,那你就要被流放远方了。

三、总结

宋朝在军事实力上,还有疆域大小上,都是较为弱小的,远远比不上唐朝时期。可在我国的历史上,宋朝的文化和经济都相当发达,更是在多处受敌的情况下,前后延续了三百多年,也不能不称其为强大。

在受到了多种不利的条件影响下,北宋的牧马业之所以在初期,能够鼎盛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宋太祖到宋真宗这段时期中,统治者对于马政的重视。为了牧马业的发展,修改政策,制定合理的法律。这些人为的措施最终还是胜过了不利的地理条件,使得北宋在数十年之间,有了强盛的机会。

在气候地理条件都不好的北宋前期,官营牧马业为何还能兴盛?

可惜的是,在宋真宗之后,因为次第的继承者的短视,

使得农业的需求压倒了牧马业的需求。使得不少马场都被用来开垦为农田,用来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而牧马业需要的经费,更是被用来弥补军费的不足,还有其他地方的补贴,使得在南宋初期,宋朝开国皇帝们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基础,最后都变成了空谈。


参考文献:

1.《续资治通鉴长编》

2.《宋史五行志》

3.《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

4.《宋朝事实类苑》

5.《宋史》

6.《文恭集》

7.《宋会要辑稿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