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伶"杨月楼案"到底留下了什么?

晚清有"四大奇案",其中之一就是"杨月楼案",十分引人关注。

杨月楼,原为北京著名三庆班是里一武生名角,演技绝佳,使观众为其倾倒。也算是一个红极一时的京剧小生了。

公元1873年,同治年间,杨月楼随三庆班来沪演出,恰逢一广东籍韦氏母女观看,接连三天。其女暗生情愫,心生爱慕,预定其婚约,书信给乳母要求递于杨月楼。

杨月楼恐被陷害,不愿赴约。谁知韦女听之一蹶不振,卧病不起。母亲害怕女儿有什么不测,于是告知杨月楼以其媒妁之言而娶之。杨月楼遂与其会面,行聘礼定亲。

一代名伶


此事韦父并不知情,因为其父经商,常年在外奔波。而叔父,也就是韦母之弟并不同意此事。遂告官抓之,两人在潜逃之时被抓回。

也就是说,韦女看戏看上了杨月楼,想与其婚配,韦母害怕女儿病逝于是撮合,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其叔父报官将其抓获,抓到之时,缴获四千金的嫁妆。

抓到时,韦女已非完璧之身,但是韦女一口咬定"嫁鸡随鸡,绝无异志"。杨月楼被行刑敲打胫骨,韦女被掌二百,就连乳母也被牵连鞭背二百。

多方审讯,经手几县县令,最后在慈禧寿诞之时被大赦。韦女不知去向,坊间传闻另有婚配,甚至嫁于七旬老翁,不置可否。


一代名伶

此为剧照


整个案件,放到现代来说就是两人私奔,被叔父拦截。但是以现代人的婚恋观来看,其实是合法合理的。

为什么在那时,却是极其不合理的呢?这就牵涉到优伶的地位了。一代名伶杨月楼,其实地位和娼妓无一两样。

在清朝,分为两种,一种是"良民",一种则是"贱民"。什么是"贱民"呢?就是娼妓优伶奴仆和隶卒。而杨月楼则属于"贱民"的那一类。

其实各朝各代,对于优伶的态度都是不容乐观的,所以"戏子无义"就是这么来的。人们虽然喜欢看表演,但是总觉得娱乐误国。"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康熙年间,就开始明令禁止"京师之内开设戏馆",严禁"满洲演戏"

雍正时期,严禁"外官畜养优伶"、禁止八旗子弟遨游

"官场戏馆",禁止京城官员"以演戏饮酒为事"

康熙乾隆雍正都极其喜爱戏曲,但是对于戏曲仍然明令禁止。到了清代,开国之初,就开始整顿八旗官兵,明令禁止出入酒馆戏园。而且开始区分"良民"、"贱民",并且表示"良贱不可通婚"


一代名伶


所以,韦女和杨月楼的婚配在当时是不合理合法的。一方面不符合当时的礼教,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当时的法律。

那么一代名伶"杨月楼案"到底留下了什么呢?

1、 人们意识立场开始发生改变

当时轰动一时的"杨月楼案",在《申报》的报道之下,引发各路文人争议。大家多持两方态度,一方支持当时的法律,另一方则是对两人表示同情。

但是更多的报社认为,官方对韦、杨之间的处置过于严苛,十分残忍。

"才子佳人的私奔"成为了一段佳话,富家女委身下嫁戏子则被人诟病?《申报》的官方报道之中将此事加入"诱拐"等字眼之后,吸引了一大波民间看众,八卦之心,人皆有之。

这些民间舆论多是同情他们之人,并且诉讼官绅的不平。在多方的议论下,以及舆论的推波助澜,《申报》也开始偏向民间舆论。到后面官绅上书"要求禁止妇女看戏",《申报》主编立马发出反驳论,表明妇女看戏的好处,反对禁令的发布。

《申报》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刊登批评言论,无形中给了那些官绅压力,并且给人们的观点和意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预示着艺人地位的改变,戏子的地位开始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

2、 艺人社会地位开始发生改变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中,戏曲和优伶的地位一直很低。经过这件事情之后,也开始慢慢变化。

由于人们观点的变化,"贱民"、"贱役"不再是宗法制度和道德律法,而是金钱。于是很多梨园子弟开始纳捐买官。

而先前清朝定下的法规,"良贱不可通婚,优伶不可科举"在后期也很少见了。到了后来,还是有很多良贱通婚的案例,但是处罚都轻很多。

也就是说在此后,人们开始实行"拜金主义"。由于金钱观的深入人心,也使得优伶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地位的提高,也就带来了身份地位的提高。

还有晚清时候,皇家宫廷给予的礼遇,也使得艺人的身价提高,收入倍增,地位提升。名伶身份开始变化,就像是"明星效应"的盛行。

谭鑫培"误时",西太后讨厌别人"误时"居然没有惩罚他,反而表扬他,甚至是谭鑫培嫁女只是,西太后还赠予铜盆为嫁妆,足以表明西太后的喜爱。还有杨小楼携女见西太后,赏赐颇为丰厚。

伶人的身份地位开始变化,"戏子"从"贱民"变成受人追捧的"明星"。"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懒勾留。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

他们也开始从"戏子"变成了台上的"角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