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代“贤君”终成“昏君”

李世民:一代“贤君”终成“昏君”

李世民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斩杀他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且诛杀了他大哥和四弟所有儿子(10人),三天后,被李渊封为皇太子,二个月后李渊被迫禅让,李世民当上了唐朝第二任皇帝,史称唐太宗。

由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建立了强大的大隋帝国,并制定完善的治国政策,李世民登基后,所采用的政策大多数都是隋朝遗留的政策,在前朝政策的影响下,再加上李世民本人为了稳固夺取的皇位,收纳了大量李渊和李建成留下的人才,创造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获得了所谓的一代贤君的称号,当李世民的皇位得到稳固后,开始一步步堕落,最后因为吃丹药致死,享年五十二岁。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李世民是如何堕落到死的。

李世民能成为“贤君”,主要的功绩是当上皇帝后能够敢于纳谏,让群臣给他提意见,这里有个代表性人物就是魏征,他曾上百次向李世民直谏,李世民没有治他的罪,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人关系堪称君臣关系的楷模,特别是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成为当今社会教科书上的内容。

李世民登基后前期,魏征的直谏对唐朝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皇位尚不稳固的李世民来说也必须接受魏征的直谏,这样才能稳固皇位,表现出贤君的样子让众人心服。可是到了李世民皇位稳固后,他的态度就发生变化,魏征曾说:“暨五六年间,犹悦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囊时之豁也。”这说明李世民已经听不进谏言了,甚至开始讨厌魏征,史料上记载,李世民多次有想杀魏征之心,从后来李世民推倒魏征的墓碑可以看出,他对魏征是怀恨在心,只是表面应付,实际上没有真心接受魏征的谏言。

李世民早期提倡节俭,不允许大兴土木,可是到了后期就没有这种观念了,修筑了多个宫殿,群臣劝谏,李世民置之不理,他甚至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可见他的“民为贵、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观念早已忘记。

李世民继位初期,很少举行像他父亲李渊和他四弟李元吉喜爱的狩猎活动。这种狩猎活动劳民伤财,干扰百姓生活,可是到了他执政后期,狩猎活动成了李世民的家常便饭,常常为了狩猎不上朝。御史柳范上奏:“

房玄龄事陛下,犹不能谏止畋猎,岂可独罪万纪?”可见当时狩猎活动是李世民起的头,后来成为一种不良社会风气,无法阻止。

李世民继位初期不打没有把握的仗,爱惜民力,不擅自发动军事战争,多采用和亲政策,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可是到了中后期,不顾群臣反对,和隋炀(明)帝杨广一样,多次发动对高句丽的军事活动,消耗了大量民力和财力,却没有成功,反而引起了多个地方的叛乱,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历史上发生过这个事件,他却不吸取历史教训,重蹈覆辙。

李世民执政早期,广纳群臣谏言,公正公开,可是到了后期,就变得独断专行,他甚至想修改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来掩饰历史真相,掌管《起居注》的一代直臣褚遂良不肯给他,后来房玄龄将《起居注》删订为《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交给李世民,导致后来正史记载多有逻辑不通之处。由此可见,李世民到了晚年,已经不再那么贤明,害怕自己的言行被后人知道,对他影响不好。

李世民早年对道教的方术迷信是不屑一顾的,并且还对秦皇汉武的求仙活动持批判的态度,相信事在人为,曾说:“

朕每见诸方表奏符瑞,惭惧增深。且安危在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若时主肆虐,嘉贶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庶征不能致其恶。以此言之,未为可恃。”但是到了晚年,就开始迷信道教,开始服用灵丹妙药,甚至从国外进口丹药,以求长生不老,最后因为误食丹药,壮年早逝。《旧唐书·宪宗本纪》记载:唐太宗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唐太宗李世民得位不正,执政前期皇权不稳,必须表现出贤明的样子,可是治国理政能力是他的短板,虽然前期在群臣的辅助下,取得“贞观之治”的美誉,但是到了中后期,他本来的武将面目终将暴露,性情急躁,独断专行,堕落到死是必然的结局,强扭的瓜终是不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