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谋圣”张良,人生蓝图全靠两个思维:争先机,留后路

曾经写过“兵仙”韩信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被称作“谋圣”的张良

(公元前250-前186)。

到底张良有多厉害,他的思维模式有什么过人之处?

一代“谋圣”张良,人生蓝图全靠两个思维:争先机,留后路

一、张良背景

张良原本是韩国的重臣后代,秦国灭韩之后,张良散尽家财,请来一个大力士丢掷铁球刺杀秦王,只是这场刺杀并没有成功。

这次复仇行动失败后,他隐姓埋名躲避通缉。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张良以前是个热血青年,比较冲动,后来慢慢学会忍耐,冷静判断形势,成为一流的军师。

但我认为这样解读还不够准确,在我看来,张良打从一开始,就是个有勇有谋的英杰。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件事,张良雇佣刺客,为什么他后来可以安全脱身呢?

根据奥运记录显示,掷铁饼的记录是74.08米,推铅球则是23.12米,而《史记》说那个大力士铁椎重120斤,无论如何都不太可能丢超过100米!

也就是说,在刺杀失败的当下,秦始皇那些精锐军队,在不到100米的距离下,居然抓不到张良和刺客!难怪秦始皇震怒啊。

一代“谋圣”张良,人生蓝图全靠两个思维:争先机,留后路

当时皇帝诏告天下,不计一切代价捉拿张良与刺客,却找不到它们的踪迹。说到刺杀秦王,每个刺客都是有去无回,只有张良和这个大力士安然脱身。

我不认为这是运气好,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可以看到张良的策划能力。他掌握秦始皇东游的情报,才有那次丢铁球的机会,而且张良并没有冲动到把命赌在这一击。

他对于失败之后该如何变装,如何隐姓埋名,对逃亡的路线早有规划,不然有几条命都不够用。

我想这就是张良教我们的第一件事:人可以有理想,可以下重本投资在想做的事情上,但是一定要留有后路,为自己设一个止损点,事先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思维在现代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二、张良核心思维之“争先机”

张良逃亡到下邳,接下来就是黄石老人的故事了。张良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个老人,这老人走在张良面前,突然把自己的鞋子甩到桥下,并且无理的对张良说,“小子啊,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

这个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说过,这边快速带过一下,老人多次刁难张良,张良一一通过考验,于是老人就把传说中的《太公兵法》传给张良,从此张良就变成天下第一的名军师。

一代“谋圣”张良,人生蓝图全靠两个思维:争先机,留后路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乱七八糟,那就错了。其实它有很深的含义,绝对不是说张良遇到一个,不爱自己穿鞋,约会又先早到的怪老头,于是翻转人生。

对这个故事的反思,东坡先生写下有名的《留侯论》,就是很精辟的辩证: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苏轼认为,这个老人所作所为都是在试探张良,培养张良忍耐与思考的能力。你去探究老人究竟是神仙还是妖怪,没有意义;老人送的兵书,到底是不是绝世秘籍,也不是重点。老人真正要教张良的是,能忍人所不能忍也。

这也刚好反映在刘邦与项羽之争。项羽是攻无不克的战神,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但他意气用事,不懂忍耐的本事。

刘邦正好相反,他可以忍受失败,甚至忍受项羽抓走自己的老爸。刘邦跟项羽划清楚河汉界,互不侵犯。刘邦忍了这么久,最后看准时机偷袭,打败了项羽。

一代“谋圣”张良,人生蓝图全靠两个思维:争先机,留后路

以鸿沟为界: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而张良作为刘邦的首席军师,你会发现,为什么黄石老人说,张良学成之后可以当帝王师,东坡先生说得好,重点不是那书。张良从黄石老人那边学到的忍耐功夫,他教给了刘邦,果然无往不利,这就是所谓的《太公兵法》。

看过了古人的见解,这边再引一段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吕世浩老师的解读,老人跟张良相约5天后,老人比张良早到,于是再约5天后,再约5天后…

注意一下这么简单的小事,为什么《史记》要用这么多篇幅来写呢?吕老师说,老人正是用行动教张良争先机的重要性。

我觉得这个解释太精彩了,以前我只是想说这老人根本就是在作弊,但仔细想想,这是多么让人惊艳的户外教学啊!

我跟你约早上见,但谁说我不能晚上先去呢?就算刘邦跟项羽约定之后,你不打我,你鸿门宴放我一马,可是谁说我不能打你呢?越看越觉得,刘邦果然是张良教出来的。

一代“谋圣”张良,人生蓝图全靠两个思维:争先机,留后路

还有一个佐证,当初刘邦军队向西进军,面对秦国的关卡,刘邦本来想用2万人来打峣关(今陕西省内)。张良提出计策说,秦兵强大不该直接攻击。

我们一边在各处山上增加旗帜,作为疑兵,一边拿出宝物送给峣关的守将,威胁利诱之下,他们就会叛变了。这个计策奏效了,峣关守将有意迎接刘邦。

刘邦听了当然很开心,“哈哈,我们联合关卡的秦军,继续向西进军攻打咸阳吧”。张良却说,“不,现在该做的事情,不是攻打咸阳,而是全力攻打峣关啊”!

刘邦听的满头问号,关卡的守将已经说要投降了,怎么又说要打他们呢?张良说,我们收买了敌军将领,但是难以收买所有士兵,到时候压不住他们大军更是麻烦。

现在对方放松警戒,正是攻击的最佳时刻

这又是一次兵法的展现,兵不厌诈,这就是战争。约好早上见面,我偏偏晚上出发。你说你要投降,我却先下手为强,这就是抢夺先机的重要性。

一代“谋圣”张良,人生蓝图全靠两个思维:争先机,留后路

这时候的张良,已经完全掌握《太公兵法》的奥义了。写到这边,我忍不住想说些题外话,有人说读历史、人文是没用的东西,其实那要看你怎么读啊。

理论上,人类的知识见闻、科学技术当然是越来越进步,而张良是公元前的人物,不免让人想说,我们真的需要向古人学习什么呢?不过这种谋略并非只存在古代,其实现代更需要张良的思考模式。

做任何决策,这种思维都可以作为参考,我这边做个归纳,张良的制胜心法大概就是两招:

第一招,争先机;

第二招,留后路。

刚才说过了先发制人的重要性,接着说留后路的部分。

三、张良核心思维之“留后路”

其实早在张良刺杀秦始皇时,就懂得规划后路了。而且他并不是一直留在刘邦阵营,他帮助刘邦打下关中,让刘邦成为汉王后,却在这个时候,离开刘邦选择辅佐韩王韩成。

一代“谋圣”张良,人生蓝图全靠两个思维:争先机,留后路

项羽知道张良跟刘邦的关系要好,现在张良追随韩王,项羽不敢让韩王到封国去,他让韩王跟张良待在自己身边随行,后来项羽找机会又杀了韩王。

项羽这边又犯了一个错,他杀了韩王,张良只好回到刘邦身边,让对手变得更强大。我们再回头看看张良,其实他的身上还是有当初那个爱国青年的满腔热血。

张良不忘故国,他的爷爷曾经在韩为相,即使张良明白韩王比不上刘邦,但他还是决定跟随韩王。我觉得这是更让人佩服的地方。如果张良是个绝对理性的人,这个冷静判断一切事物的天才,他不会做出这个选择,但也不会这么迷人。

张良待在项羽身边时,他曾对项羽说,汉王烧了栈道,他没有再起兵的意思,现在反而要注意齐王,有造反之心。于是,项羽放下戒心,向北攻击齐王。

事实上,先前对刘邦提议烧掉栈道的人就是张良,现在他又在项羽身边说出这件事,我想这就是张良下棋的思维:无论他做了什么选择,他早就想好接下来的好几步,早就想好了后路。

一代“谋圣”张良,人生蓝图全靠两个思维:争先机,留后路

四、熊猫君有话说

后来张良回到刘邦身边,他立下许多功劳,刘邦对他也没有任何猜疑,将张良奉为最重要的军师。平定天下之后,刘邦更亲口说出,“在营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胜,这全是子房你的功劳啊,你自己选择,齐国3万户当封地,不必客气”。

张良回应道,“当初我人在下邳,与您在留县相遇,就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我所出的谋略能成功,那是我的幸运,我不要3万户,只要受封留县,那就心满意足了”。

张良这番话应该烫金印在每一本历史课本,每一本政治学课本上,说的实在太漂亮了,又一次为我们做出完美的示范。

重点还是那两句话:争先机,留后路。

这放在现代也是一样的,在商场上当你有新产品的点子、新的市场,谁先抢快,谁就是赢家。但就算你再有把握、再有自信,都该留有后路,别忘了将张良给大家的这些启示。

当初在乱世争天下时,张良敢于用奇谋诡计;而在功成之后,张良懂得急流勇退,归隐山林,不再过问俗事,真的是让人敬佩又向往的传奇军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