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谋圣的蜕变之路(一)

昔日汉高祖皇帝刘邦有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而对于这位人杰,世人多半认为张良此人聪明绝顶、工于心计。而在影视剧中,这样的谋士、能臣多半是一位无所不知的智囊形象。然而当我在仔细阅读理解史记这本古籍后,我才知晓张良并不是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地单一谋士形象。直白说来,他并不总是聪明得异常,至少,在他年轻时不是。

张良的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亲张平,担任过釐王、悼惠王的丞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张良父亲去世,又过了二十年后,秦国灭亡了韩国。

张良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50年,去世于公元前186年。而在秦国灭韩国之时是在公元前231年至230年。故我们可以由此推算出秦灭韩国时张良不过20岁。而在辅助刘邦直至其称帝之后,张良也曾宣称道:“我家世代为韩相,至韩国灭亡时,不惜万金家财,替韩国向强秦报仇,天下为之震动。”那么张良是如何实现替韩国向秦国报仇呢?

秦国灭韩国之时,张良不过20岁,年纪轻轻,而且张良的父亲早已经去世,没有他父亲的举荐,他并没有在朝为官的经验。我的言外之意是:张良不仅仅是身体稚嫩,而且在才智上也十分的不成熟,而在秦灭韩国之后,张良家族依然非常富足。不仅有大量的财富,还有三百奴仆。而在这种情形之下,突然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张良的弟弟去世了。但张良的举动,却不同于常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这是史记中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记载。

张良的表现,目前有几点情况比较突出。张良对于韩国的忠义自然不用多讲,可是弟弟不幸去世,却不为他进行妥善地安葬,是否有些偏激、粗鲁呢?试问一下,安葬自己的弟弟对于当时张良家族的财富能有多大影响?对于向秦国的复仇计划又能有几分的阻碍?可是对于此时不顾一切的张良而言就没有那么多值得在意的了。

张良在他20岁时就已经计划向强秦报仇,而在他32岁之时终于迎来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公元前218年,也就是秦始皇29年,张良在古博浪沙指派大力士行刺秦始皇。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并没有今天的一百二十斤那么重)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力搜捕。对于这一次的行刺,我相信张良应该是早有打算,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刺杀计划。但其结果却是失败,是在什么地方、哪个环节有所疏忽呢?就地点而言,张良选择了一个极佳便于刺杀的地理环境。沙丘连绵起伏,军队难以前行,野草丛生到足以没人,是一处便于隐藏也便于逃脱的环境。而大力士也有机会出手击中马车,疏忽的环节是在于秦始皇所坐的那辆特别的马车。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的车均是由四匹马拉。刺杀目标只有六驾马车里面坐的人。然而秦始皇帝早有防备,所有车辇均是由四匹马拉车。故所以大力士在行刺时误中了副车,而张良侥幸逃走。

为何秦始皇帝如此小心谨慎?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始皇帝以霸道武力杀戮六国军队进而统一天下,在暗中伺机谋算着始皇帝性命者为数不少,六国的后人也多在谋划着如何使秦国灭亡。就在九年前,燕国还没有灭亡之时,燕太子丹就派遣荆轲携带淬毒的宝剑刺杀秦王。其结果并不理想:荆轲被杀,始皇帝安然无恙。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这里就不多讲了。前事之鉴,后事之师。张良的这次刺杀行动也在始皇帝的小心提防之下失败了。当我们在为失败而感到惋惜之时也让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失败的缘由。

自从秦灭韩国之后。出生于相门世家的张良有了两项伟大而艰难的使命!一是替韩国向秦国复仇。二是使韩国复国。

这次刺杀行动失败的疏忽的环节仅仅是因为始皇帝将自己所乘坐的车辇由六匹马改为四匹马而已嘛?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始皇帝将自己的车辇由六匹马拉改为四匹马拉并不是在古博浪沙突然一时兴起之下改的。而应该是在游行的过程当中全部由四匹马拉,秦始皇不可能仅在古博浪沙这个地点警惕一时。另外,张良所挑选的刺客仅仅是一位大力士。假若,张良能够多找几位武艺高强的侠士,在这种不明就里的情形下先派遣一位刺客前去试探,使得秦始皇帝的部队发生混乱,不正好可以浑水摸鱼吗?张良等人虽然不知道始皇帝乘坐的马车是哪一辆,然而是皇帝周边的侍从、各事人员却知道。在遇到行刺之后,巡游人员惊慌失措之时,哪处的防卫最为严密,那最有可能就是始皇帝的所在之处!仅选择一位大力士前去刺杀。这种行为是孤注一掷的,成功的几率不是很渺茫吗?也就是说,虽然张良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至始皇帝于死地,然而当他得知道始皇帝将要向东游行的消息时,他所实施的计划却依然不够仔细严密。只是张良自己认为,这次刺杀行动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不容错过。但事实是张良的行事却是冲动而鲁莽的。

现在,让我们以一个完全相反的思考方向来进行思考。张良的刺杀行动准备并不充足,只选备了一位大力士作为刺客。假若这位大力士砸中的车并不是副车,在如此众多的副车中正好砸中了秦始皇的座驾。并且,恰巧就砸死了始皇帝,刺杀成功了。张良的目的达到了,那么这是一件好事吗?

秦灭六国。当然,秦国消灭的不仅仅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而已,还包括其他一些小国。还存活于世的六国后裔们都无一不想重新复国,创造辉煌。假若秦始皇帝被杀,这些人定当蠢蠢欲动,打算起义,甚至准备起义推翻秦朝的统治。他们有可能会成功吗?如果在这时起义,多半是送死而已。即便此时始皇帝被杀,但是秦朝的能臣和将士们都还健在。并且,始皇帝还有那么多的儿子。假若他死了,谁会继位呢?多半是公子扶苏,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秦二世胡亥。公子扶苏继位,为秦二世。扶苏为人仁义慈孝。他继位之后,多半会实施较为仁义宽松的治国政策,施予恩惠与天下百姓。

始皇帝统治残忍冷酷的军队残杀六国军民,以严峻法律约束天下百姓。百姓心中肯定多有怨恨。而假若扶苏做了皇帝,实施仁政。百姓心中又难免燃起希望。在这种情形下,天下万民对于秦朝的统治,将会是又爱又恨。不是给日后的起义带来多余的阻力吗?然而刺杀没有成功,始皇帝依然执政,将会继续以暴力的方式统治、镇压百姓。概括说来,刺杀成功,始皇帝死了,反而对秦朝的统治有利。对韩国以及六国的影响将是复国的希望越加减损。而对于天下百姓而言,将会陷入一场更加持久并且巨大的争斗之中,这一切是非常糟糕的。而刺杀行动失败,秦朝的统治将会愈加暴戾严酷。而天下万民的反秦情绪将会日益坚定、高涨。这反而对于韩国,对于六国而言,不是一个更好的格局演变态势吗?

总而言之,刺杀秦始皇的行为,无论成功或是失败,都不会产生任何好的意义。反而会给刺杀者本身,也就是张良带来无妄之灾!可惜的是,此时的张良并没有考虑到这点。刺杀从表面上理解是一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实际上并不会带来任何益处。想要杀死一个人从而改变一个帝国,张良的行为不过是他自己天真的想为韩国报仇雪恨,却终究没有从天下大局中为韩国做精心的打算。此时的张良性情忠诚,行事冲动且鲁莽,缺乏智慧和才能,拙于计谋与远见。蜕变是从张良逃亡至下邳之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