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谋胜的蜕变之路(三)

然后秦王子婴投降,刘邦顺利地进入了咸阳城。刘邦进入秦朝宫殿,看到有很多珍宝美女,想要留下来居住。在樊哙与张良的劝谏之下,刘邦才率军驻扎在霸上。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原句是毒药苦口利于病,而我们现在常说的助纣为虐最早是助桀为虐。

樊哙对于刘邦的劝诫其实很对,他的话非常直接而正确,但是刘邦不听。张良所说是接着樊哙的意图继续阐述,张良的劝谏较为委婉,但却别具深意。其实,樊哙和张良所说的意义是一样的,但刘邦没有听樊哙的而是听从了张良的意见。那么显而易见,刘邦对樊哙与张良的态度很不一样,樊哙说的话他可以当成为耳边风,但张良所说的他就能虚心接受。

紧接而来的便是鸿门宴。鸿在门宴之前,项羽的伯父(也就是项伯),项伯得知项羽将准备集结大军进攻刘邦。项伯于是趁夜急驰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一起离开。说道:“赶快走,不要与刘邦等人一起死。”张良说:“我现今替韩王迎送沛公,如今情况紧急,独自逃走,不合忠义,一定要与沛公如实相告。”于是就将情况全都告诉了沛公刘邦。当初项伯杀人,犯了死罪,张良不顾自身安危将项伯藏匿起来。而现今,张良陷入未知的死境,项伯投桃报李,同时也是间接帮了刘邦。在遇到如此紧急的危机时,张良的第一反应是“去之不义”,我们可以由此而知,他内心的忠义始终没有改变。

随后,沛公说:“您和项伯,谁年纪谁要大一点?”张良说:项伯比我年长”。”沛公说:“那么您将他请进来,我要对他如同兄长。”项伯见到刘邦后,沛公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当我看见刘邦问及张良与项伯的年纪大小比较时,我以为刘邦的年纪要小于张良,否则就不会在得知项伯比张良年纪稍大时说要把项伯当兄长看待。而实际上,刘邦要比张良约大五六岁。那这话有什么含义呢?刘邦的意思是,既然他比您要年长,那么也就是我的兄长。刘邦对张良的敬重可见一斑,两人之间之间的关系非比寻常。

于是在张良和项伯的帮助下,促成了这场鸿门宴。而在这场鸿门宴中。张良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出彩,为刘邦尽心尽力。对待项羽、范增言辞恭谨,谨小慎微。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危急时刻,张良急出军门,引樊哙入帐。化解了这场可能治刘邦于死地的危机。在刘邦走后,又为刘邦向项羽辞礼,拖延时间,使刘邦能够安全的回到军中。

其后项羽主持分封天下,封沛公刘邦为汉王。

张良建议刘邦烧了栈道,已示不还之心。后来又以齐国田荣起兵反叛的事情提醒项羽,项羽便像先消灭齐国,再对付汉王刘邦。而后项羽将韩王成杀掉,张良从小路逃回了汉王身边,刘邦封他为成信侯,张良因为多病,所以不能领兵带仗,而是一直留在刘邦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刘邦在与项羽签订盟约之后划分土地,但后来在张良与陈平的建议之下,刘邦不想放疲惫的楚军东归,向他们发起追击,但因战事失利只能暂时坚守固陵阵营,本来应该已经到来的众诸侯,都没有如期而至。面对此等情形,张良向刘邦进计,汉王采用了他的计策,诸侯才都来到。那张良献了什么计策呢?此时汉军虽然相比楚军气势更盛,而楚军也自知力竭,但不会甘愿束手就擒,一定会做强烈的反抗,所以刘邦还需要其他的力量支持。那么就需要韩信、彭越的军队前来,但如果你只是简单地下令召他过来,此二人肯定不会来。张良洞察人心,韩信、彭越贪图权力富贵。在这紧要关头,必定会倚仗自身强劲的实力来谋取权利。然而他们也不会自己开口提出要求,既然如此,那就先将利益的承诺分给他们。随后韩信、彭越二人率军前来,天下诸侯也大多集聚于此,共同击败了项羽。

汉六年正月,先封赏一批功臣。高帝称赞张良,让他自己在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但张良拒绝了刘邦的重赏,选择留县作为他的封地。于是皇帝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接受封赏。

虽然皇帝刘邦已经封赏大二十多位大功臣,但余下的很多臣子认为这是千载难遇的时机,争夺赏赐与功劳排名非常厉害,导致朝廷迟迟不能决断。皇帝刘邦在桥上经常看见一些将军们坐在沙地上进行激烈的讨论。他对这种情况起了疑心,于是就寻求张良的看法。张良回答说:“陛下难道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谋反呀。”皇上说:“天下刚刚安定,又何必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现在所封赏的萧何、曹参等人,都是陛下的好友,又诛杀了许多陛下怨恨的人。如今将军们计算各自的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他们的封赏,又害怕平日犯了什么过错,惹得陛下仇视,以至于被陛下所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造反了。”刘邦听后感到非常为难,忧心忡忡的说:“那么现在又应该怎么办呢?”张良回答:“您平日里最恨的是谁?并且要为臣子们所熟知。”留侯说:“陛下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皇上说:“雍齿与我有一直有积怨,又多次使我受辱,陷害我到走投无路的地步,我多次想杀掉他,只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没有惩罚他。”张良回答说:“那就赶紧先封赏雍齿,大臣们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对自己一定会受到封赏而感到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便摆酒设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行施封赏。群臣在酒宴之后,都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被被封侯,我们就不用担忧了。”

让我们来分析这件事情,大臣们日夜争功,张良其实应该早就知道了,所以才能够迅速的谋划出一条妙计。而这一句,“陛下还不知道吗?大臣们在商议谋反呢!”也暴露出张良早已提前知晓此事,然而张良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将这件事向刘邦汇报。而是让刘邦自己发觉或者说是在张良的有意引导下才知晓的,然后他才说出自己的计策。面对现今这种情形又该怎么做呢?假若,是采用封赏的办法,那就应该封赏功劳最大的功臣。是谁?自然是萧何,张良,曹参,樊哙等人。偏偏巧的是,功劳大的人居然多数也是刘邦的故友,依然无法消除大臣们的忧虑惶恐。那么,在意图谋反的大臣中挑出几个有过错的大臣施以惩罚。杀鸡敬猴、以儆效尤怎么样?这不是个好主意。很可能会使大臣们愤怒而忧虑,使得谋反的大臣们动力与意愿更强。那么将大臣们全部封赏又怎样?不太可能,如果在短时间之内封赏全部大臣,那么一定会出现封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封赏过少,大臣们一定会心有不满埋怨。怎么办呢?分配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有复杂之处。

当然,以上方法多半是常人的方法。而张良的建议是:封赏一位有功劳也有过失的,得罪刘邦而为刘邦所讨厌的,并且以上情况为大臣们所熟知的。此人是谁?雍齿。那就赶快封赏雍齿。这并非是常人思维所能想到的妙策。这条计策等同于将封赏的最低标准告诉所有大臣们:有功之臣都可以得到封赏,而过错不予追究。于是,群臣们在享用过酒宴以后,都高兴地说:“雍齿都被封侯了,我们这些人就更不用担忧了。”这真是止干戈于无形之中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