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时珍联想到抗疫一线的医者们,医德都在延续着从来没有改变过

说起医生,我们会首先想到什么呢?是命悬一线时被拯救后的感恩,还是发自心底对这份神圣职业由衷的敬佩?


从李时珍联想到抗疫一线的医者们,医德都在延续着从来没有改变过

古人云"德不近圣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生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这般才学渊博、宅心仁厚。

医者,扶希望于破灭,挽生命于极危。

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不是几句古文的就能流传的下来的,她有她言之不及的伟大,从始至终,横贯古今。

从李时珍联想到抗疫一线的医者们,医德都在延续着从来没有改变过

明朝有个著名的医生叫做李时珍,家中几代为医,三次赴试不第后,决心学医,钻研医学。后来担任太医,在太医院认真学习,在宫廷里浏览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

嘉靖三十七年,他还乡创立东璧堂,致力于考察药物。然后就是他前往各地名山大川去调查本草,成书《本草纲目》。

这就是一代名医李时珍的一生,看似轻描淡写的是吗?

那让让我们细看一下,赴试不第后,李时珍患上了肺病,疾病的折磨使他痛不欲生。之所以决定从医,是因为自己患上了肺病不想要别人也受折磨,这是医者仁心。

辞官还乡后,李时珍行医不计成本,凡是前来问诊的人,全部悉心照顾。考察的时间连续二十七年,跋山涉水、药草都生长的地方都何等危险,他经历的危险也只有自己知道。等到考察完毕,自己已经是耄耋之年,手中拿着的巨著无人问津。为此他煎熬奔走,终于等到有一个叫王世贞的人欣赏。

唯一的遗憾是,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见到这本书的发行。

纵观李时珍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生这一事业。不禁使人疑惑的是,李时珍究竟是出于什么理由去做这些的呢?有一个故事应该可以解释。

李时珍曾经在在一个村子治疗伤兵,有一天他猛然发现,伤兵被治好后,伤兵又去打仗,然后又负伤,又医治,这样做的意义在哪?!

于是他离开了诊所,远遁山林。但没过多久,他又回到了诊所,照旧医治那些伤兵。

有人问他:“为什么你会回来医治这些人?”

他笑着回答:“因为我本就是个医生啊!”

这就是最终的答案。


从李时珍联想到抗疫一线的医者们,医德都在延续着从来没有改变过

同样,1924年6月8日在第二次冲顶珠峰时壮烈牺牲的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回答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提问时,他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

这是一个很纯粹的回答,却充满了禅意。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解释,那就是行为动机并不足以解释一切行为。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出于经济利益为目的医学都不是真正的医学,那是经济学。当一个医生的行为动机只有经济利益,那他就会能医不医、不能医而医,这就是谋财害命。

一个所谓的“受害患者”出于经济利益剥夺医者生命,那是罔顾是非、抛弃道德。

对于李时珍,我们向深处发掘,发现在驱动生命行进的源头,没有权力、金钱、欲望,只有一个伟大的闪闪发光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