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下兵败被困,曾国藩让李鸿章去救援,李鸿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曾国藩是李鸿章成功道路上一个亦师亦友的人,李鸿章在年轻的时候心高气傲,做事沉不下心来,急于求成,做事有点急功近利,说难听点就是不择手段。

李鸿章第一次被朝廷批准回家搞团练的时候,曾国藩结合自身带湘军的经历,给了李鸿章很多带兵的经验,其中有一句“败不相救”曾被多次提起,但心浮气躁的李鸿章并不当回事,部下兵败被困,曾国藩让李鸿章去救援,李鸿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结果怎样?

部下兵败被困,曾国藩让李鸿章去救援,李鸿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李鸿章回乡搞团练的时候,由于有家族的支撑,利用自身的资源很快的拉起了一支队伍,不过这些人的构成比较复杂,有当地的官军,有自己招募的乡勇,还有拉拢的一些官员自己带来的兵。

尽管人员构成复杂,但却难不倒李鸿章,即便他才三十岁左右,但脑子很灵活,心中有谋略,在面对太平军的时候也可以打个平分秋色。

取得一些成绩以后,李鸿章就忍不住给老师曾国藩写信分享喜悦,在曾国藩看来这些小成绩没啥值得炫耀的,于是给李鸿章回信,告诉他不要太飘了,还给他分享了几个带兵的经验。

部下兵败被困,曾国藩让李鸿章去救援,李鸿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其中有一条是“败不相救”,意思是以前的清军士兵之所以打不过太平军,有一个原因就是私心太重,看到别的部队被打败了,也不去救援怕给自身的军队带来损失,但有功劳的话,肯定一拥而上去抢功劳。

反观太平军那边,由于出身相似,统一调度打的异常团结,以私利过重之兵打集体观念之军,肯定是胜少败多,这是曾国藩带湘军总结出来的经验,为了防止李鸿章走弯路,所以提前告诉他,让他注意军队内部的团结,提前防范这个现象。

但李鸿章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觉得曾国藩说的这些有的老生常谈,谁都明白的,而且他给曾国藩写信就是为了炫耀,并不是为了让曾国藩教他怎么带兵。

部下兵败被困,曾国藩让李鸿章去救援,李鸿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史书也记载,李鸿章最初以书生带兵,专打孟浪之战,有翰林变绿林的恶名,这个时候的李鸿章已经显示出了日后不惧骂名的迹象,无论别人怎么说,他依旧我行我素,只要能赢就行。

在一次对战中,李鸿章手下一支官军被太平军打败,派人和李鸿章求援,李鸿章却置之不理,他这个时候想的是如果利用太平军消磨这支部队的力量,因为他们听命于官府,对他有些不服调派,所以李鸿章并没有去救,最后这支部队伤亡惨重,李鸿章趁机占用编制招募新兵,调派忠心与自己的将领去管理。

事后他又给曾国藩写信说明这件事,想得到老师的夸赞,然而曾国藩收到信后却有些恼怒,李鸿章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教诲,让他别犯“败不相救”的错误,他却耍一些小聪明。

曾国藩于是回信告诉李鸿章,说你现在是首领,要特别注意整体的团结,不要犯以前清军将领的老毛病,你现在带头违反,下边的人也会跟着做,久而久之会降低你部队的战斗力的。这件事你看似掌握了一支部队,带来的损害却是很长远的,和太平军作战,一定要学彼之长啊。

部下兵败被困,曾国藩让李鸿章去救援,李鸿章:不是我的兵我不管

李鸿章收到信后,仍然认为自己的选择没错,还和左右的人说“不是我的兵,我为什么要救”,这种话充满了绿林山头气息,正好对应了别人对他的评价,翰林变绿林。

李鸿章的第一次团练带兵,最后以庐州失守而宣告失败,虽然他团练生涯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曾国藩给他的这个提醒,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部下兵败被困,曾国藩让李鸿章去救援,这是曾国藩自己总结的经验,要集体利益大过个人利益,不要存有太多的私心。

而李鸿章却认为,不是我的兵我不管,还想通过太平军消耗掉这些士兵,重新组建,组建一个属于他掌管的部队,正是有这样的思想,使得李鸿章的初次团练生涯没什么起色。后来进入湘军当了曾国藩的幕府,在曾国藩身边耳濡目染的学习了很多带兵的道理,给淮军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