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術語(二)

一:什麼叫醃製?

醃製是指將新鮮肉類或魚類用鹽、醬油、糖、玉米澱粉、色拉油、清水等調料拌勻,

靜置 20~60 分鐘或更長時間,使食材充分吸收調料味。醃製的時間越長,食材入味的

效果越佳。夏季如醃製時間超過 30 分鐘,請移入冰箱冷藏醃製,以防變質。

二: 什麼叫汆(焯)燙?

汆(焯)燙是指將生的食材放入開水或冷水鍋中,煮 3~20 分鐘不等,取出食材後

沖洗乾淨,放在盛器中,等待做下一步加工,汆(焯)燙用過的水丟棄不用。

三:為什麼要汆(焯)燙?

一些纖維較粗或不易成熟的蔬菜,如芥藍、油菜、西藍花、豌豆等,需要先經焯燙,

才能再做涼拌或炒制,這樣才不至於食材表面炒得過老而內裡未熟。生肉、骨頭儘管

經過反覆沖洗,也只能去除表面的血跡,而內部(特別是骨頭)的血仍然存在,只有

經過汆燙才能煮出血水,去除腥味。一些海產品,如魷魚、八爪魚等,也需先經汆燙

才可去除水分及腥味,否則在炒制時會嚴重出水。

四:汆(焯)燙時用冷水還是熱水?汆(焯)燙的時間要多長?

焯燙蔬菜用開水下鍋,是為了保持蔬菜的營養成分不流失。焯燙時間不宜過長,

將蔬菜放入開水中,待水再次沸騰即可。為保持蔬菜翠綠的顏色,可在水中加少量鹽

及色拉油。

用小塊肉做菜時,如紅燒肉,為了保持肉塊的鮮味,用沸水汆燙 3 分鐘即可撈起。

用一整塊肉做菜時,如東坡肉,為了使肉塊的內部能煮透,要用冷水下鍋汆燙。豬大

骨因十分粗大,骨頭內會藏有很多血跡,因此也需要冷水下鍋汆燙。下鍋後會逐漸看

到血跡瀝出,要煮到看不到血跡為止。豬腳若切成小塊可用開水汆燙,若切成大塊就

要用冷水汆燙。若食材不是十分新鮮,為了給食材去腥,則一定要冷水下鍋汆燙,並

在水中加入薑片、香蔥。

五:什麼叫斷生?

斷生是指將食材預熱處理至剛熟即可,再烹調下去食材就會過於軟爛失去爽脆的

口感。判斷食物是否達到斷生程度,通常是看食物的顏色是否發生了變化:如瘦肉的

色澤由紅色轉為白色,青菜的色澤由淺色轉為深色,即表示食材已斷生。

六: 什麼叫爆香?

爆香是指鍋內先放少量油,不待油燒熱,就將蔥白段、洋蔥、蒜頭、生薑、辣椒

等辛香料放入鍋內炒至出香味。另外,如香菇、海米、水發魷魚等乾貨、海產品也需

經過爆香,才能真正炒出它們本身的香味。花椒、八角、桂皮、幹辣椒等香料也需經

過爆香,才能使香氣更濃。

七:什麼叫上汽?

上汽是指鍋內注入涼水,放入要蒸制的食材(或等水開後再放入食材),加蓋,

大火燒開後會有大量水蒸氣出來,利用蒸氣的溫度使食物成熟的一種烹飪方法,多用

於蒸菜。蒸制菜餚時,水開後再放上菜餚,在菜餚未蒸制完成時,中途不要開蓋。特

殊情況,如蒸制饅頭等麵食時,則要根據需要用冷水或溫水開始蒸制,蒸好後也要等

幾分鐘再開蓋。

八:什麼叫勾芡?

勾芡就是在菜餚或湯汁接近成熟時,將調勻的澱粉汁淋在菜餚上或湯汁中,使菜

餚的湯汁稠濃。勾芡用的澱粉常選用玉米澱粉或土豆澱粉,加水配比調和而成。多用

於炒、燒類菜餚。

(ps:提前調配好的澱粉汁在勾芡時會有沉澱現象,往鍋裡倒入時要重新攪拌一下;不要一次

全倒入,要一點點地加,直到菜餚湯汁的濃稠度滿意為止。)

九:烹調時,什麼時候放調料?

初學廚藝時,放鹽、生抽等調料時不要一次全加入,而是少量分次地加入,然後

炒拌均勻。調料放入後要先夾出一些嘗試一下,再決定是否要繼續加,否則做出來的

菜太鹹就很難補救了。要注意的是,大多數現成的醬料,如豆瓣醬、黃豆醬、黃醬、

甜麵醬、柱侯醬等,都含有鹽,在使用這些調料做菜時,儘量不要再放鹽或少放鹽,

以免過鹹。

重要說明:

炒青菜時要最後放鹽,因為過早放鹽會造成青菜水分和水溶性營養素的流失。

燉雞時如果過早放鹽,會直接影響到肉和湯的口味,不利於營養素的保存。

煲湯時也不要過早放鹽,鹽會加速肉內水分的流失,也會加快蛋白質的凝固,影

響湯的鮮味,要等到煲好後再加鹽、雞精等其他調料。

紅燒及燜煮菜時,要提早放調料,然後用小火燜制,這樣味道才會慢慢進入食

材內。

陳醋、香油要在炒完菜臨出鍋時放,否則香氣容易散失,影響效果。

烹調醬料時,如黃醬、甜麵醬、柱侯醬等,先將醬料炒一下會更香。炒時加點砂糖、

酒,做出來的味道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