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定遠”“鎮遠”戰艦開不快,因為中國煤炭不好?


甲午戰爭“定遠”“鎮遠”戰艦開不快,因為中國煤炭不好?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宣告破產,中國的近代化遭受重大挫折,很多人認為:甲午之敗,非戰之罪。也就是說:不是清軍技不如人,而是“定遠”“鎮遠”兩艘鐵甲戰列艦實力不如日本。事實上,“定遠”“鎮遠”兩艦戰鬥力弱的原因,很大程度在於煤炭太差。

甲午戰爭“定遠”“鎮遠”戰艦開不快,因為中國煤炭不好?

甲午戰爭之後,清廷顏面盡失,雪上加霜的是還要找人去籤《馬關條約》,清廷皇室宗親不願背鍋,只能讓李鴻章這個“外人”去丟人現眼。李鴻章無可奈何,只能代表清廷簽了字,從此之後,他就成了“喪權辱國”的象徵,曾經有同情他的學者指出,李鴻章其實很為難,他忍辱負重,沒有賣國。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甲午戰敗跟他沒有關係嗎?

甲午戰爭“定遠”“鎮遠”戰艦開不快,因為中國煤炭不好?

“鎮遠”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清帝國颳起了一股“自信”的歪風,上至閣僚,下至百姓,都以為北洋水師實力冠絕東亞,胖揍日本艦隊易如反掌。打不過英國人,還打不過日本人嗎?

朝廷內自視甚高的“清流派”與光緒的老師翁同龢結成同盟,力請光緒皇帝主戰。朝廷的風向很容易影響民間,所謂上行下效,於是民間也出現了“一旦打贏日本,東亞即為大清天下”的詭異氣氛。

然而,最知道打不得的,就是李鴻章。

甲午戰爭“定遠”“鎮遠”戰艦開不快,因為中國煤炭不好?

“鎮遠”

李鴻章一手締造了北洋水師,他明白這支艦隊外強中乾的實力。

首先,北洋水師的戰艦雖然購自德國,但在軍港中缺乏維護,狀況不佳;

其次,北洋水師的官兵雖然愛國,但訓練水平有限,戰術技巧不熟練;

最後,北洋水師的戰艦開不快,因為煤炭質量差,無法適應激烈戰況。

可以說,北洋水師的每一處軟肋,李鴻章都心知肚明,而且基本上都是他造成的。

就說煤炭的問題,“定遠”“鎮遠”兩艦是風帆鐵甲艦,雖然可以靠風帆航行,但要高速行駛,必須燒煤。燒煤的鍋爐是每一艘軍艦的心臟,然而,“定遠”“鎮遠”兩艦卻有嚴重的“心臟病”,鍋爐工況十分惡劣,大量煤渣沉積,削弱了它們戰時航行的推進能力。

那這些劣質煤哪來的呢?開平礦務局。

甲午戰爭“定遠”“鎮遠”戰艦開不快,因為中國煤炭不好?

開灤煤礦

當年清廷在唐山成立了開平礦務局,用以開採煤礦。為了運輸煤炭,還修建了由天津到開灤的鐵路。最開始,清廷宗室認為鐵路影響了清東陵的安寧,要求拆除,後來在李鴻章的調停下,保住了鐵路。藉著這個機會,李鴻章與清廷皇親國戚結成同盟,打起了煤礦的主意,經過一系列運作,開平礦務局的經營權交給了李鴻章的心腹張燕謀。

甲午戰爭“定遠”“鎮遠”戰艦開不快,因為中國煤炭不好?

這個張燕謀,是個高俅一樣的人,他本是醇親王的侍從,後來搭上了李鴻章,從而平步青雲,歷任直隸礦務督辦、工部侍郎,直至開平礦務局總辦。

張燕謀的職位,明眼人一看就是為李鴻章和清廷貴胄服務,但他又十分膽大,想自己撈一部分。於是,開灤煤礦採出的優質煤,大部分被他剋扣下來,倒手賣給了外國,而向北洋水師供應的煤炭,全是質量低劣的次品。

這些煤加入戰艦鍋爐,日積月累,給“定遠”“鎮遠”二艦的鍋爐造成了不可逆的損害,到甲午戰爭爆發時,需要它們滿負荷運轉的時候,鍋爐裡全是煤渣,熱效率極低,速度遠遠趕不上日本戰艦,縱使北洋水師官兵有心報國,卻是無力迴天。

甲午戰爭“定遠”“鎮遠”戰艦開不快,因為中國煤炭不好?

北洋水師的戰敗,有一個被忽視的原因就是煤炭不行,當然,並不是中國產的煤炭不行,而是清廷已無藥可救,李鴻章任人唯親。整個清帝國出現了系統性問題,能打贏甲午戰爭只能是痴人說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