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最傷肝

最近大家的生物鐘可能已經顛倒了五六次了,熬夜慢慢成為了家常便飯。但是要注意了,熬夜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

熬夜最傷肝

那幾點算熬夜?

子時(23點-1點)人體膽氣開始升發。熬夜,就是子時(23點)仍然沒有進入深睡眠狀態。

嚴格來說,22點30分,就應該躺倒在床,進入夢鄉。再由身體慢慢過渡到深睡眠了。而現在,加班、玩樂,大吃大喝,都讓我們睡得越來越晚。

長期熬夜最毀你身體7個零件

1、皮膚受損

長時間熬夜,人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就會失調,使皮膚乾燥、彈性差、晦暗無光,出現暗瘡、粉刺等。

熬夜最傷肝

2、超重肥胖

長期熬夜,由於內分泌失調,臟腑功能紊亂,十分容易導致肥胖!

3、記憶力下降

由於交感神經夜晚得不到充足的休息,白天就會出現頭昏腦漲、記憶力減退等狀況。久而久之,還會出現神經衰弱、失眠等問題。

4、心臟病風險高

長期黑白顛倒的人,不僅脾氣會變壞,內臟也得不到及時調整,使心臟病的患病幾率升高。

熬夜最傷肝

5、腸胃危機

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平均2~3天就要在夜間更新一次。胃腸道得不到休息,會影響其修復

6、肝臟受損

晚上1點-3點,肝經循行,如肝臟得不到休息,會引起肝臟血流相對不足,已受損的肝細胞難以修復並加劇惡化。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肝臟受到損傷,全身健康都將受到威脅。

7、增加患癌風險

人體免疫因子大多在睡覺時形成,長時間熬夜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出現疲勞、精神不振,易感冒、易過敏也會不期而至。

中醫怎麼看?

免疫力是人體對抗癌症的天然屏障,但是熬夜、失眠會讓免疫力下降,而中醫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我們現在再來複習一下,不同經絡的值班時間。

膽經:23點——1點,子時。

在此之前進行睡眠,膽經可以藉助自己值班的機會,除了進行膽汁的新陳代謝外,逆衝的膽火也會被收斂起來。

肝經:1點——3點,丑時。很多婦科疾病和肝都有關係,比如乳腺癌、子宮頸癌、所以在適當的時候睡著,對養肝有很大幫助。加上,肝膽相照,肝不好,膽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肺經:3點——5點,寅時。此時肺經通過肅降功能會把陽氣帶著往下走,是人睡得最沉的時候。

熬夜最傷肝

12點是個時間節點,在這之前,陰氣最重,而過了12點陽氣開始生髮,此時就很難睡著了,因此,12點前一定要睡著。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睡前玩手機,玩到12點想睡覺了,結果翻來覆去怎麼都睡不了。

我們一般建議,22點30分就應該上床醞釀睡意了!這樣就可以趕在膽經循行之前入睡。

3大穴位補肝

三陰交

三陰交穴是脾經的穴,但是肝經也從這兒通過。為什麼叫“三陰交”呢?因為“肝脾腎”3條陰經都從這兒通過。所以三陰交穴雖然是脾經的穴位,它也能治如慢性肝炎、肝功能弱等肝病。

按揉方法: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右三陰交穴50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50次;如果按壓後,再艾灸10分鐘效果最好。

大敦穴

大敦穴是肝經的井穴; 中醫講肝藏血,所以肝經上的大敦穴能治療出血症,且主要是下焦出血,像崩漏、月經過多等。刺激大敦穴時,經常使用的方法是按摩和艾灸。

按揉方法:盤腿端坐,赤腳,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腳的大敦穴點按30次;然後用右手按壓左腳的大敦穴,手法同前。

太沖穴

如果是肝氣鬱結上火,按揉太沖穴是非常必要的!

按揉方法:仔細找一找最痛的點,揉的時候要從太沖穴揉到行間,也就是從上往下揉30下,或者直接點按50下。

熬夜最傷肝

水裡加料也護肝

眾所周知,多喝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得體內廢物排出,從而減少代謝物對肝臟的損害。

但只是光靠喝水來達到修復肝臟、養肝護肝的效果也是遠遠不夠的。聰明的你,要學會給白開水裡加點“料”。這樣久而久之,讓常常熬夜的你,肝火降了,皮膚好了,口氣也變得清新了。

1、白開水裡加點“紅棗”

紅棗水護肝,早已不是新鮮事。每天給肝功能差的人喝紅棗水,可以達到養護肝臟的效果。

醫學也認為,紅棗水有補氣養血、疏肝解鬱的功效。將果肉豐富的紅棗掰開,用溫水泡發,這樣維生素更利於肝臟吸收哦。

但是,凡是吃到肚子裡的都不能過量!

熬夜最傷肝

2、白開水裡加點“檸檬”

檸檬,一直被譽為是養肝、養顏美白的最好水果。早上起來喝檸檬水,是最佳的養肝時機。

3、白開水裡加點“金銀花”

金銀花味苦,卻是降火清肝的佳品。對口臭和便秘的食療效果尤其好,它本身就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抗菌的作用,還有美容、減肥、解救之功效。

熬夜最傷肝

4、白開水裡加點“菊花”

菊花屬於花茶類,用它泡水喝,味道微苦,卻是養肝茶類的代表。有著極好的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不僅如此,菊花中所含的少量硒元素,也是修復肝臟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哦。

5、白開水裡加點“玫瑰花”

玫瑰花茶香氣濃郁,入白開水內,滋味甘美,微微淡苦,其實我們的肝臟超喜歡吃“苦”味。對於壓力過重、心緒不寧兒引起的鬱結與肝火的調養效果最好。

⊙注:本號為中醫健康知識交流共享平臺。文章僅供學習參考,如涉及用藥療方,請在執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本文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供交流學習使用(非商業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